四十多歲的王先生是第二次遠從高雄來到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門診,幾年前因左腳阿基里斯腱斷裂,在王禎麒醫師的妙手下,以微創手術修復肌腱,恢復運動功能;孰料日前在一場激烈的球類運動中,另一隻腳的阿基里斯腱也受傷斷裂,因此再度接受「超音波導引下阿基里斯腱微創縫合手術」。不同於傳統縫合手術的大傷口、高感染風險,王禎麒醫師為首的新型手術團隊自2005年起便致力於超音波導引與微創優化技術,不僅研發出多項世界首創術式,更發表多篇相關論文,於日前得到肯定,獲頒SNQ國家品質標章。
圖說:骨科王禎麒醫師為首的團隊致力於超音波導引與微創優化技術,獲頒SNQ國家品質標章。(圖/范宇宏)
阿基里斯腱是人體最粗的肌腱,長約8到10公分,但也是人體最容易斷裂的肌腱,統計指出,下肢斷裂的肌腱中,40%是阿基里斯腱。傳統上,阿基里斯腱的縫合手術需要劃一個8至14公分的傷口,耗時1小時才能完成;術後,因腱周組織血管少、循環差、傷口癒合慢,若是發生感染,很可能演變成反覆多次清創、甚至需接受帶血管莖自由皮瓣移植手術的情形,對預後影響甚大。而新型手術的開始可追溯至王禎麒醫師在醫學中心擔任研究醫師的時期,當時的他與指導老師注意到這個問題,想方設法尋找縮小傷口的可能,並在2005年台北慈濟醫院啟業後,不斷研發出結合超音波導引的微創新型技術,竭力推廣,造福病人。
王禎麒醫師指出,阿基里斯腱的斷裂容易發生在羽毛球、排球、籃球等需要反覆跳躍的運動員,或是平日缺少運動、運動沒熱身的中老年假日運動者,他形容:「斷裂的感覺就像被石頭或木頭重擊,若不手術,雖然還能慢慢走,但腳踝會無法蹠屈,無力、無法跳躍或墊腳。」為此,團隊以骨科醫師為主軸,結合骨科生物力學研究室、麻醉科、復健科、影像醫學部和護理部提供完善照顧。術前以骨科超音波和核磁共振等影像確定斷裂情形,術中透過超音波導引的新型微創技術,在斷裂處開一0.8至1公分的小傷口,伸入特殊針具與器械,縫合肌腱,術後則由復健科醫師開立運動處方箋、物理治療師指導復健事宜如: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訓練、枴杖或助行器的使用、輔具的調整與穿戴等。這種方式大幅降低術後淺層皮膚、深層組織之感染機率,並有效減少血腫、預防深層靜脈栓塞發生之可能,讓術後感染率從15%降至1%,復原時間則從6個月縮短至3個月。截至2020年,已有逾百位個案受惠。
圖說:影像檢查的箭頭處顯示阿基里斯腱斷裂。(圖/王禎麒提供)
圖說:超音波導引幫助精準確認斷裂處,進行手術(左);微創手術傷口僅約0.8-1公分(右)。(圖/王禎麒提供)
不僅術式是全球首創,接受「超音波導引下阿基里斯腱微創縫合手術」後只有0.8公分的切口更是全球阿基里斯腱手術中最小的傷口,在這個基礎上,手術團隊將術式活用至三頭肌腱、四頭肌腱、髕骨肌腱、旋轉肌腱等多種大型肌腱斷裂的治療;而在超音波導引的幫助下,尚發展出「微創跟骨後側滑囊炎清除手術」、「阿基里斯腱於跟骨附著點斷裂縫合手術」,同時,團隊首創出以大體老師捐贈肌腱、距骨軟骨的移植手術來治療「慢性阿基里斯腱斷裂」和「距骨軟骨缺損」,斐然的成績陸續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在2020年北美台灣中華總商會(TCCNA)與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合作的新創大賽中獲得首獎,超音波微創手術則被評為年度最佳創新技術,提升國外學者、企業、台灣研究與醫院合作的機會。
得到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王禎麒醫師感恩醫院的支持,也感恩過去台大醫院骨科王崇禮教授的指導,他表示:「超音波導引可以運用在很多領域,在骨骼肌肉系統中應用於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微創手術也是骨科治療非常重要的一環,二者結合,將會是未來造福病人很好的方向。」
圖說:王禎麒醫師為病人檢查足踝狀況。(左圖/台北慈濟醫院、右圖/盧義泓)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