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66

腳踏醫學與科學 找尋致病秘密

醫師、護理師、藥師以及各醫事人員通力合作,提供完善的治療、照護,守護民眾健康。11月1日,新北市政府公開表揚優良醫師與醫事人員,由侯友宜市長親自授獎,對這些默默奉獻、堅守崗位的醫療典範一表敬意。台北慈濟醫院鄭敬楓副院長榮獲第九屆醫療公益獎的「醫療教育研究獎」,前往新北市政府接受表揚。

圖說:鄭敬楓副院長榮獲第九屆醫療公益獎的「醫療教育研究獎」,11月1日前往新北市政府接受表揚。(圖/盧義泓)

現任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的鄭敬楓是一位兒科醫師,25年前,他結束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後,前往花蓮慈濟醫院任職,兼顧臨床與教學;為了更清楚疾病跟基因的關係,一段時間後,他進入慈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在陳紀雄教授的指導下投入心臟發育學研究。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鄭敬楓副院長的醫生生涯出現轉折──他聽了國際著名的《分子心臟學教科書》主編Dr. Kenneth Chien教授的演講,在會後問了幾個自己在實驗上無法解釋的問題,沒想到這位大教授直接邀請他到位於聖地牙哥的任教學校報告,成為博士後研究員,出國前並順利爭取到國衛院的全額獎學金,前往聖地牙哥進修兩年,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不僅建立小鼠心臟超音波和心律不整的活體檢查方式,更發現移除KCHIP2基因,可誘導出「類似人體心律不整發作」的心室震顫,他將這個全新致病機制發表成論文,至今引用次數超過440次。

圖說:接受中華經濟研究院邀請演講VR模擬醫學教育(左);榮獲瑞信兒童基金會第六屆兒童醫療貢獻獎之「中流砥柱獎」(右)。(圖/鄭敬楓副院長提供)

回國後,鄭敬楓副院長繼續整合分析小鼠疾病、分子機制與生理表現的相關因果,接受中研院的合聘,進入生醫所擔任合聘助研究員,進行許多基因缺失與心血管的疾病研究,利用藥物檢視治療效果。從助研究員到副研究員,他近十年也發表五十多篇學術論文。除了基礎研究、轉譯醫學研究,鄭敬楓副院長亦致力推廣醫學教育及醫學倫理,擔任慈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學系小兒學科主任、科技部生科司婦幼醫學學門召集人等職務;舉辦第七屆亞太血管生理學國際會議,加入世界醫師交響樂團,走訪日本311災難現場,參與慈善演出以及慈濟人醫會多場義診與賑災,榮獲瑞信兒童基金會第六屆兒童醫療貢獻獎之「中流砥柱獎」、國衛院吳成文前院長頒贈「惠我良多」獎牌之殊榮。

圖說:關懷弱勢家庭,參與國際義診。(左圖/王聰賢;右圖/鄭敬楓副院長提供)

許多醫師做臨床研究,是為了找出疾病跟基因的關係,但鄭敬楓副院長認為:「環境、飲食、習慣……從基因到疾病,中間有太多關鍵點,若是因為環境改變基因蛋白質的質量,產生致病因果,就跟基因本身的優劣沒關係,重要的是透過藥物調整,來抑制或增加這些因環境造成後基因蛋白因子表達的情況。」
2018年8月,他回到台北慈濟醫院,以教研副院長的身份帶領醫院同仁精進教學與研究,2020年,獲得新北市第九屆醫療公益獎「醫療教育研究獎」,鄭敬楓副院長感恩趙有誠院長的肯定,也謙虛表示:「如何讓學生願意學,當自己是老師,我在教學上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研究的領域廣泛,我也還有能更精進的部分。學無止盡,未來將繼續調適學習,跟上時代腳步。」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