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553

聰明就醫-中醫

中醫轉骨何時轉?

中醫部 廖子嫻醫師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的期望,每當看到社群媒體、報章雜誌及坊間各式各樣宣傳能夠快速長高的成藥、秘方及健康食品時,常常時不時就挑起家長們的焦慮情緒,到底我的小孩該不該開始吃了?太晚吃會不會長不高?

    在生長門診最常遇到家長的提問就是「我的小孩什麼時候可以吃轉骨方?」,關於這個問題,總是要花很多時間來跟家長解釋到底什麼是轉骨。

    所謂「轉骨」又稱為「贊育」,顧名思義就是幫助長高,在過去缺乏營養的社會,孩子們總要藉由額外的營養補充才能夠成長茁壯,於是坊間流傳下來各種轉骨偏方。但現觀當今社會,物質充裕的情況下,可愛的小胖哥、小胖妹比比皆是,即使挑食的小孩,也總有各種零食、甜點、速食、飲料等食物可充飢,因此,現代小孩的體質也與過往的孩子不一樣,不但肥胖的兒童增多,性早熟的兒童比例也較以往增加許多。臨床上常見的是八九歲前第二性癥提早發育,骨齡超前的小朋友,您說這樣還需要再繼續幫助成長嗎?有一句話叫「揠苗助長」,過度的營養補充,反而會造成生長板提早閉合,而影響最終身高。

    所以,轉骨的重點應該是,了解孩子的體質特性及缺乏的營養,給予適合的營養補充,才能真正幫助成長。

您了解孩子的體質嗎?

    體質分為很多種,有氣虛質、血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鬱質、陰虛質、陽虛質,每一種體質對應的藥物有所不同,例如氣虛質需要補氣,以黃耆、黨蔘之類的藥物為首,陰虛質應該滋陰降火,以知母、生地等藥物為首,如果用錯藥物,反而會造成反效果,這也是為什麼要尋求中醫師詳細問診才能診斷,而非以一種方藥,一視同仁地使用。

    根據問卷調查,因為現代兒童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有一半以上兒童的體質是容易化熱的,也就是容易呈現怕熱、易汗出、口乾、口臭、便秘、痤瘡、過動、難入眠等症狀,而有這些症狀的兒童在飲食上常喜食油炸物、焗烤、巧克力等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且常晚睡、喜玩3C產品,這樣類型的兒童西醫檢查常有骨齡超前、第二性癥發育過快、性賀爾蒙偏高的現象,如果再吃一些市面上的補品,就如火上澆油,熱象更甚,而更加速第二性癥的發育。

那要如何轉骨才能長高?

    最好的轉骨方式就是因人因時制宜,當發育過快時,我們就稍微壓抑一下賀爾蒙的濃度,讓生長板不提早癒合。相反的,如果體格偏瘦小、骨齡又落後、胃口不佳又常感冒生病,就可以適當的運用補藥來強健體魄、提昇免疫力,所以簡單的說,就是缺什麼才補什麼,如果都不缺乏,就順其自然健康成長就好。

何時可以開始轉骨呢?

    首先,先觀察小朋友的身體在幾歲開始出現第二性癥,例如胸部發育、睪丸陰莖變大等,如果女生在八歲以前,男生在九歲以前就出現第二性癥,要儘快去西醫檢查骨齡及性賀爾蒙是否超前,若有可以用中西醫方式來治療,延長生長的時間。

    再來,如果在正常時間開始發育,觀察一下發育的速度,如果一年內身高發育不到七公分,體重增加不到一公斤,也可以到西醫照一下骨齡,若骨齡落後、生長激素較缺乏,就可以到中醫尋求協助幫助成長。

如何才能長高?

均衡的飲食:不要挑食,攝取足夠的五榖雜糧、蔬菜和魚肉,才是避免營養素缺乏的基本原則。

盡量避免高熱量、高油質的食物,少食甜食、巧克力、蛋糕等精緻食物。

充足睡眠:盡量在十點前入睡,睡滿八小時,睡前半小時不玩3C產品,不開燈入睡,以確保睡眠品質。

多運動:每週至少三天能夠運動半小時,以跳高、投籃、跑步為主,不過度拉筋、劈腿或舉重。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壓力,多接觸戶外環境、適度的日照,可以幫助成長。

結語

    孩子成長就跟澆灌幼苗一樣,要適當照顧,既要澆水也不能過度灌溉、要充足日照也不能過度曝曬,才能生長的又快又好。適當的愛才是對小朋友最好的禮物,家長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要放鬆心情,不要過度焦慮,用陪伴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長成,才能讓小孩在快樂的環境中放心成長。

談『中醫』用於『中風』之治療

中醫部 徐培珊醫師
李昌狄醫師
謝伯駿醫師

中風患者到底需不需要會診中醫針灸?

傳統中醫在西方醫學的認知是一種替代療法,以目前的醫學證據來說,並非必須的選擇,但有可能存在幫助。

中醫治療中風的想法

中醫與西醫的思維方式不同,主要靠著從頭到腳的觀察、問診與觸診,使用外在表徵歸納一個人的體質或者生病後的身體狀況,從而設計客製化的醫療,因此,每位患者的治療方式都不相同。

不同醫師在治療時,思考切入的角度或許不盡相同,但最終目標卻是一致的,就是改善生病後的身體狀態。我們可以用傳統理論來去風寒、補虛、通經絡,也可同時參考現代醫學的理論,在頭皮上腦部受傷區域之反應點給予刺激。除了致力於改善中風後的意識障礙、肌力不全、感覺異常、面癱、平衡不佳等症狀外,由於歸納體質時參考了從頭到腳的諸多症狀,因此其他的症狀,如睡眠、飲食、感冒、胸悶心悸甚至肩頸僵硬、腰酸背痛等,也會一併在針灸過程中做調整,希望能全身性的改善一個人的健康狀態。

我隔壁床的說他針灸一次就能下來走路?

針灸的療效或許跟醫師的操作技術有些許關聯,但中風患者的預後與一開始中風受傷的腦區及範圍大小關係更大。如果一開始就是小中風,即使造成肢體無力,也很可能可以恢復;如果一開始就是很大範圍的中風,不管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都很可能無法完全回到生病前的靈活樣子,我們會在黃金期六個月當中,盡量的給予針灸治療,同時配合復健盡量爭取最大的恢復。

網路上都說中風後放血急救,我能不能放血?

中醫的放血療法,是在手指尖或耳尖用針尖小小的點刺一個洞,使其出幾滴血。因為這些位置是經絡的末端,傳統中醫認為放血有助於減少經絡瘀滯與釋放一些內部經絡的壓力。但中醫決定是否放血還是需要仰賴臨床症狀和體質歸類,通常只有體質壯實或有瘀跟熱的患者才會考慮放血治療;且由於經絡末梢點刺出血也會耗散氣血,因此體質偏虛的患者,或是受到天氣變化影響而有外邪的患者,不管是出血型或者缺血型的中風,我們都不會給予放血治療。

除了考慮中醫思維,您的西醫相關病史若有糖尿病,免疫缺乏,或比較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也會是我們是否從事這項治療的考量。

中醫治療中風的現代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針對急性中風或中風復健期患者,其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認知功能障礙、失語症、情緒低落、失眠、吞嚥功能障礙、構音障礙、肌力復健等,針灸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Yang 2016, Xu 2018, Zhang 2019)。相較單純復健,中西醫整合針灸與復健治療能更進一步緩解中風患者的疼痛、改善肢體力量及日常生活活動(Peng 2018)。根據我國健保資料庫分析,中風病人若出院後持續長期接受針灸治療,比起未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可降低61%的復發風險(Shih 2015),且選擇針灸作為中風合併治療方式的國人也逐年增加(Weng 2016)。研究指出,針灸治療具有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增生及神經生成(Lu 2016)、調節缺血區域的血流量、抗神經細胞凋亡、調節神經功能及改善神經細胞的長期增益效應(Chavez 2017)等效果。

中西醫共同治療之注意事項

針灸與中藥作為西醫的輔助治療,能夠加強但並不能取代西醫的介入方式,包含藥物控制以及復健;所以即便有進行中醫治療,也不應自行停用西醫藥物或復健訓練。相對的,共同治療往往可以讓彼此的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在進行中醫治療前,中醫師也需要詢問目前有使用的中西藥物及其他慢性疾病;舉例來說,如果患者有服用較強力的抗凝血藥物時,某些活血化瘀的中藥或許就要謹慎使用,且針灸的方式也需適當調整,避免產生出血過多等副作用。

針灸注意事項

        針灸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所以治療前需要注意身體狀況,像是不能過於飢餓、飽食、情緒激動、劇烈運動、精神疲倦等,否則會增加暈針的風險;除此之外,也需要確認有沒有禁止針灸的部位,如洗腎、乳癌淋巴切除手術、頭部放置管路或頭蓋骨不完整等。

針灸過程應保持舒適的姿勢,並穿著輕鬆的衣褲。拔針後,起身動作要慢,如果為跌倒高危險群更應有家人或看護協助起身,避免摔倒造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