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笑臉迎人的張榮松,因認同證嚴上人悲心立願興建濟世醫院的理念,走進慈濟門,並在青壯之年毅然退休,投入無償志業。他以生命實踐至死不渝的大愛精神,最終奉獻大體,成就醫學研究,為慈濟樹立了令人敬仰的「榮」光典範,猶如「松」柏般長青,德澤人間。
張榮松的生命旅程充滿挑戰與轉折。從未見過祖父,三十一歲喪父,初為人父便失去因心臟病夭折的愛子,並在泛舟意外中與死神擦肩而過,深切體會無常與人生苦痛。這些經歷,讓他更加體會病人與家屬的無助,因此聽聞上人提及興建濟世醫院的慈願後,深受感動,隨即投入慈濟志工行列。
2000年,臺北慈濟醫院動工時,張榮松每日清晨六點即前往工地幫忙,八點半再趕赴上班,下班後再度返回工地做環保、整理清潔、安全維護,毫無怨言。他的身影,成為慈濟醫院工地上堅定的志工典範,也吸引了眾多社區居民與廠商響應投入。
未滿五十歲便選擇退休,張榮松全心全意投入慈濟,家人雖然難得見面,但無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紛紛投入志業同行。他在2011年參與《水懺》演繹時,更深刻體悟「淨化人心、弘法利生」的意義,從此致力精進,也不忘廣邀人群同行菩薩道。他常說:「慈濟的事,是我生命的大部分!」
2018年11月,張榮松成為「慈濟模擬手術-臺灣骨科醫學會課程」的八位無語良師之一。作為臺北慈濟醫院的建院見證者,他十年如一日,以醫院為家,親歷病患與家屬的艱辛,選擇在生命最後奉獻大體,為醫療教育盡最大之力。
在感恩追思典禮上,女兒張淳淳代表父親致詞,感謝大醫王們圓滿父親心願。她哽咽表示,父親雖是鄉間孩童,卻有堅定信念與單純善念,慈濟志業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事。他生前常說:「要快去快回,繼續回來聽上人說法。」張淳淳表示:「雖然很捨不得,但我們懷抱著祝福與感恩,會延續爸爸的愛,付出在人群中。」
駱怡君因張榮松邀約加入慈濟,感佩這位直屬師兄全心全意的投入。他於生前身兼數職,慈濟事總擺在第一位,即使罹患癌症住院期間,依然鼓勵怡君:「妳要承擔幹部,是我最想交棒的人。」師兄往生後捐大體為無語良師,怡君含淚允諾:「我會提早退休,承擔您的責任,做好慈濟事。」
作為北八行政副隊長,張榮松與吳隆盛、吳福川師兄合稱「新店三仙老公標」。他無怨無悔、全力以赴,每天清晨六點多到工地撿鐵釘、整理回收物,直到深夜才回家。即使住院時,仍心繫工地,欲親自修補地板,令人動容。他的車更是「菩薩車」,訪視個案總是主動載送師兄姊同行。
吳福川師兄讚歎:「張榮松忠厚老實、謙虛有禮,凡事親力親為、有責任感,做事像超人一樣,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收拾善後,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張榮松一生恪守「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慈濟精神,為臺北慈濟醫院傾心傾力,用生命做到最後,最終化身為無語良師,為醫學教育貢獻一己之身。他的大愛精神、大悲願力、大捨典範,如同「榮」光閃耀,如「松」柏長青,永垂不朽,成為後人學習的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