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1,267

呷菜營養不良?專家解惑

選用新鮮的原型食物,五穀蔬果亦能帶來足夠的營養。

全蔬食並不會造成營養不良,
若是不知道如何選擇食物、分配分量、過度烹調,
即使是葷食者,也可能吃出營養不良的症狀。

英文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譯作中文意為「人如其食」。人與食物自古以來就密不可分,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更是與自身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

在有美食王國之稱的臺灣,傳統料理或創意小吃隨處可見。為了養生、健康,不少人會選擇「蔬食」,但普遍認為「健康」的蔬食,在臺灣卻經常衍生出營養不良或是體脂肪過高等疑慮。

對此,臺北慈濟醫院營養師李盈瑩說明,「吃素會營養不良」,其實是一個常見的錯誤迷思,因多數人容易將「吃不飽」、「體力不夠」、「小朋友發育不良」等諸多問題套上「營養不良」,卻忘了檢視自己是如何分配盤中米飯、蔬菜、蛋白質的分量與挑選料理方式,才產生這樣的誤會。

「蔬食同樣是均衡飲食,跟葷食者最大的差別是攝取的蛋白質來源不同。」李盈瑩解釋,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之一是「蛋白質」,從頭髮、骨骼、肌肉、神經到皮膚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三餐需要吃到足夠的量;蛋白質攝取過少,容易造成身體消瘦、力氣或活力不足。

一般大眾要補充蛋白質時,最常聯想到的是雞蛋、肉類或奶製品;一旦飲食選項中少了肉,就感覺「好像會」營養不良。但不只動物類食物,李盈瑩指出「五穀」、「豆類」一樣能提供蛋白質給人體,「雖然不同食材的蛋白質所含氨基酸含量有差異,但可以互補,並不會不足。」

針對蔬食飲食容易「吃不飽」與「體力不足」這兩點,「如果攝取的植物性蛋白質,分量符合個人的年紀、體型及活動強度所需,並配合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就能形成一份均衡的飲食。」李盈瑩強調,蔬食飲食本身並不會造成營養不良,一般民眾若不知道如何選擇食物、分配分量、過度烹調,即使是葷食者,也可能吃出營養不良的症狀。

過與不及可調整

飲食上,蔬食飲食的族群唯一要特別注意的,是維他命B12(Vitamin B12)的攝取。蛋奶素者可從奶製品或蛋類,攝取到僅存於動物類食物中的維他命B12,但全素者因不食用蛋與奶製品,較不容易獲得。

「雖然身體對維他命B12的需求不高,但長期缺乏還是會造成影響。」在面對全素的諮詢者,李盈瑩建議偶爾可以食用含維他命B12的營養補充品,或額外添加維他命B12的食物。

另外,李盈瑩提到民眾也常認為吃素容易缺乏「鈣質」,但其實從豆腐、黑芝麻、黑木耳、無花果、地瓜葉跟芥菜等深色蔬菜,都可攝取足夠的鈣,重要的還有配合適當日曬,讓身體生成維他命D,吃進身體的鈣質才能留得住。

素食者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營養過剩」,李盈瑩解釋所謂的營養過剩是指體重過胖、體脂肪過高等症狀。

「當素食者感到飢餓時,在方便取得的狀況下,常不自覺攝取過多麵包、餅乾類澱粉食物;外食餐點有時會添加過多油,像茄子用大量油烹煮以保留原色、豆干油炸以增加口感。」李盈瑩提醒,這些飲食中,過高的澱粉比例及油量,非常容易造成營養過剩,「若不注意烹調方式,反而會失去為追求健康而選擇蔬食的初衷。」

葷素客觀比一比

二○一八年上映的紀錄片《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提及素食會為健康與運動表現帶來不少益處,內容引起眾多討論,並進而帶動許多人嘗試茹素,但同時也讓一些人產生好奇,「若我只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健身效果真的不會降低嗎?」

不論是肌耐力訓練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或是肌力訓練著重的「蛋白質」攝取,李盈瑩表示蔬食飲食並不會影響到訓練成效,「客觀來講,不論是動物性蛋白或植物性蛋白,攝取的分量只要符合身體所需,都可以達到健身效果。」

李盈瑩進一步說明,如能避開不健康的烹調方式,蔬食與肉食相比,因為食材本身所含的脂肪少,植物性蛋白質在增加肌肉量的同時,也擁有大量的膳食纖維、抗氧化等成分,能促進腸胃健康、肌肉修復及降低細胞損傷能力,比動物性蛋白更為優異。

植物性蛋白質在慢性病患的飲食上也有一樣的優勢。李盈瑩舉例,臺北慈濟醫院供應的餐點,一律為素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治療餐,設計原則與葷食相同,像糖尿病患者的餐點,會減少澱粉比例,避免血糖有明顯起伏,「蔬食餐點因全榖類及蔬菜的GI值(升醣值)相對較低,且蔬果中含有抗氧化成分與纖維素,可以延長飽足感。對患者來說,在健康上更有加分的效果。」

慢性病當中,腎臟病患者的飲食,蛋白質攝取量必須限制,營養師會安排品質最好,屬於「高生理價來源」的蛋白質,如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並盡量避免提供紅豆、綠豆等蛋白質較低,但磷及鉀離子較高的食材。李盈瑩說,有的慢性病患出院後,不知道怎麼安排三餐,這時會建議他們,「第一,可以模仿院內提供的素食餐;第二,我們有提供營養諮詢,會針對不同的飲食習慣做調整,幫諮詢者學習掌握基本原則。」

另外,李盈瑩根據過往的經驗,發現許多長輩隨年紀增長,因牙齒的咬合力變差,會自然而然少吃肉,但過往「吃肉才健康」的觀念,讓他們擔心因此變虛弱。李盈瑩指出,年長者因為肌肉量流失較快、消化吸收較差,的確需要增加蛋白質攝取量,但最重要的是要記得「均衡飲食」,注意全穀類、豆類、水果、蔬菜、健康脂肪的攝取,而不是食用精緻、加工的食品。對年長者而言,動物性蛋白所含脂肪較高,蔬食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對腸胃較無負擔。

「若單純以食材本身來看,已有研究證實,牛、羊、豬等紅肉,內含的脂肪較高,且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已將紅肉列為可能致癌物。」李盈瑩解釋,市面上有部分肉品為了美觀,會添加硝酸鹽、亞硝酸鹽來保持色澤鮮豔;另外香腸、火腿、肉乾等加工肉品,在調理過程,蛋白質早已因高溫而變質。「從各種研究看下來,我們會傾向鼓勵民眾少吃動物性蛋白質,如果你無法完全轉變為素食者,先減少紅肉,進一步再避免加工製品。」

送自己最好禮物

 「身為營養師,我們尊重每個人的飲食選擇,但還是希望民眾可以嘗試讓蔬食的比例提高。且攝取足夠的蔬果,有研究證實能有效預防癌症或慢性病發生。」李盈瑩再次強調,如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不但可以降低油脂攝取、營養過剩的症狀,少了隱藏在肉類中的生長激素、抗生素等,也可以避免小朋友性早熟;而外食當中,過量的加工食品或過油、過鹽的烹煮,皆有可能為日後埋下未爆彈。

正確飲食,充足的營養不必非吃動物不可。身體吸收了什麼樣的食物,都會反應在健康狀態上,減少攝取對身體有負擔的食材,改變飲食習慣,即是給身體最好的禮物。

 

★簡守信(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人類跟狗貓互動比較密切,有了感情就不忍吃牠的肉,其實蠢動含靈都一樣有感覺。
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吃肉食才能夠生存,蔬食有充足的氨基酸和蛋白質,不必擔心吃素會造成身體不良的影響。

https://www.twvns.org/info/nutriplan

 

文章來源:慈濟月刊6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