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2,333

人醫會

台北慈濟醫院人醫會

台北慈濟醫院人醫會現由趙有誠院長擔任召集人,下分各組隊,成員均為醫護相關專業人員,以協助國內、外義診與賑災為己任。2016年起,台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更擔任慈濟北區人醫會總召集人,有效結合醫院與社區資源,凝聚更多美善力量,共同肩負國際人道救助與建立醫療外交的使命。

圖說:台北慈濟醫院啟業十週年之際,前往素有「煤鄉」之稱的山城的新北市平溪區,進行擴大義診。(圖/高武男)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當國際間有災難 (地震、風災) 發生時,台北慈濟醫院人醫會在慈濟基金會與國際慈濟人醫會動員下,派遣醫療團隊前往災區進行賑災與提供醫療服務。除定點設立醫療站外,更透過往診方式,直接前往有醫療需求的家戶,給予實質醫療援助。從2008年緬甸納吉斯風災、2011年日本311地震、2011年泰國水患、2013年菲律賓海燕風災、2015年尼泊爾震災到2016年約旦敘利亞難民等國際重大災難,台北慈濟醫院人醫會共參與國際醫療與援助計28梯次。

大愛無國界,台北慈濟醫院人醫會秉持「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精神,提供資源較匱乏的國家相關物資與義診醫療援助。2005年至2016年,除每年同慈濟基金會前往中國大陸四川、江蘇、貴州、河北、廣東、福建、海南等地進行冬令發放與義診外,更支援斯里蘭卡、印尼、柬埔寨、泰國與緬甸等國際義診服務。

圖說:2015年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芮氏規模7.8強震,慈濟「賑災醫療團」在皮卡爾(Pikhel)村落義診,居民用帆布搭起簡易醫療站,免除醫師看診時受日曬之苦,趙有誠院長(左五)稱它是「最高尚」的診間。該照片榮獲2016年衛生福利部國際醫衛人道援助攝影展「優選」獎。(圖/羅瑞鑫)

國際慈濟人醫會

「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個國家,設有五十八個據點、超過七千名醫護專業志工,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全球醫療服務網。人醫會志工們,平日以關懷居住地貧苦患者為主,執行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全科性義診服務,若國際間發生災難,亦配合慈濟賑災行動進行醫療救援工作。截至2007年12月底,已在全球38個國家義診超過一百萬人次。

慈濟在1966年成立之初,致力於慈善志業;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證嚴上人體會「因病而貧」,發現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於是在省立花蓮醫院數位醫護人員支持下,1972年於花蓮市仁愛街成立「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每週固定兩次義診,並且不定期舉辦下鄉巡迴義診。直至1986年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落成啟業,義診所完成階段性任務,由慈濟醫院接棒,定期巡迴於偏遠、醫療不足地區。

為使慈濟醫療志業普遍化,惠及更多需要的人,一群來自各醫療院所的醫護人員,在證嚴上人號召下,於1996年成立「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以「醫病、醫人、醫心」為宗旨,1998年更名為「慈濟人醫會」,證嚴上人期許由醫師、醫護人員、醫技人員、藥劑師、委員、慈誠等志工所組成的醫療服務團隊,能以尊重生命為出發點,做到全人、全方位的身、心、愛之照顧與關懷,共同為社區及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服務。

「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TIMA),於2000年召開首屆年會,並正式對外公布該組織之成立,增闢管道,讓有愛心、想回饋社會的醫護人員得以貢獻所長,也讓醫療網絡延伸到各個需要的地方。

慈濟人醫會最大的特色,不僅具備專業的醫事人員,大批的志工參與也使得服務項目和範圍較一般義診更廣,包含醫院、洗腎中心、義診中心等功能。全球各服務據點成員,不分種族與信仰,平日在居住地服務,遇有國際間重大災難時,各國成員也會就近或跨國緊急支援。

慈濟人醫會最大的特色,不僅具備專業的醫事人員,大批的志工參與也使得服務項目和範圍較一般義診更廣,包含醫院、洗腎中心、義診中心等功能。全球各服務據點成員,不分種族與信仰,平日在居住地服務,遇有國際間重大災難時,各國成員也會就近或跨國緊急支援。

服務項目因各國民情、法令而有不同,例如台灣的人醫會,定期、定點巡迴偏遠山區及離島無醫村,舉辦健檢、義診與衛教,並在都市為遊民、獨居老人、清寒戶…等義診及居家往診關懷。而醫療匱乏的菲律賓,義診求治人數動輒數千,掛號開刀者一字排開、浩浩蕩蕩。擁有數個醫療服務據點的美國,則在義診之外,著重醫療諮詢、健康講座。各地規模、人力或有不同,但不忍患者為貧病受苦的悲心,則無差別。

「國際慈濟人醫會」結合慈濟慈善志業,不僅施醫施藥,治療貧病者的苦痛,更膚慰陪伴、適時提供經濟支援,期盼綿密編織的愛的防護網,護衛人人離苦得樂。當世界各地人醫會的運作趨於成熟,應運而起的是當地義診中心或醫院的成立,使得慈濟醫療支援在全球連結成一座緊密的醫療網,跨國合心協力為搶救生命而努力。

慈濟人醫會的理想,將繼續帶動全球更多仁醫仁術的大醫王、白衣大士,真正以人為本,以病苦為師,永遠將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使身受痛苦、心靈恐懼的病患,得到身心靈的治療與膚慰。由此在國際間,帶動一股嶄新的醫療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