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截至2019年底,失智症人口已逾29萬,約占全台人口的1.24%。當疾病進展至末期,失智患者將僅存片斷記憶,喪失認知行為能力,無法自理生活,甚至會忘了怎麼吃飯,吞嚥困難無法進食,必須仰賴鼻胃管,灌食度過餘生。為此,「極重度失智」被納入《病人自主權利法》五種臨床條件中的一種,民眾可以提早為自己做選擇,尊嚴善終。
然而,諮商門診開辦以來,失智症患者卻不可避免地成為諮商團隊重點關心的對象。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劉子弘醫師就提到:「失智症患者會因症狀嚴重度不一,而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跟決策力。若醫師用正常速度解釋,容易導致患者根本沒有掌握到我們想傳達的資訊,更不用說有效溝通了。」因此,諮商前,團隊除了參考患者「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的分數外,諮商過程中,意願人「有沒有聽懂?」「能不能記住?」「可不可以利用醫師給的資訊清楚判斷?」和「有沒有辦法清楚說出自己的想法?」也成為他們重要的評估線索。
◎不會忘卻的心願
高齡94歲的方爺爺被轉到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罹患中度失智症的他曾經與家人提過自己渴望善終的心願,因此,身心醫學科醫師將他轉介過來,希望他能在尚有能力時,寫下自己想要的醫療決定,讓家人、醫護人員以後有個依據。
當天,諮商門診的個管師湯雅婷就接到病人兒子的電話,對方想先了解爸爸的情況到底能不能完成諮商程序。憶及當時,湯雅婷坦言:「其實我沒有把握,但他們家裡還有一位長期洗腎、九十多歲的奶奶,而且也有早期失智的症狀,所以我請他們趕快帶奶奶來諮商,至於爺爺能不能完成則要現場評估。」與家屬達成共識的一周後,一雙兒女帶著兩個老人家來到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診間。
圖說:諮商門診前,湯雅婷個管師用電話回覆病人兒子的疑惑。(圖/盧義泓)
「爸爸以前就提醒我們好幾次,老了或怎麼了都不要積極治療,而且他平常在家裡,有時候還是能做簡單的決定……」比平常多出一倍的時間,諮商團隊耐心、細心地解釋,一度以為記憶力甚差的方爺爺無法完成簽署;但考量孩子們再三強調爸爸過去的心願,諮商團隊決定再試試看,並改用簡單的問句引導,評估老人家的觀念和判斷力是否俱在。
「爺爺,下雨天出門你要不要帶雨傘?」
「當然要啊!不過下雨天就不要出去了,危險啦。」
「那馬路上遇到紅燈要怎麼辦?」
「紅燈喔?停下來不能走,不然會被車撞。」
「爺爺,如果人老了,不能吃東西了,要從鼻子插一根管子進去身體裡,灌牛奶才能活下來,你想要這樣的生活嗎?……」看到長者的判斷力後,醫師進一步詢問,得到斬釘截鐵的拒絕。
老夫妻完成簽署,一個月後,奶奶迷迷糊糊地在睡夢中自行剪掉洗腎導管,大喊救命,被兒子送到急診室;穩定生命徵象後,原本要送至刀房重新裝回洗腎導管,孰料清醒後的奶奶對於繼續洗腎的意願反反覆覆,在多次與本人確認意願後,最後家屬與醫療團隊討論,決定讓奶奶不再繼續洗腎,並順從她的心願,安排安寧照護,用最自然的狀態走完餘生。
圖說:湯雅婷到病房探視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病人。(圖/盧義泓)
◎圓滿心願的要件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是自費的,如果沒有很強的善終意念,要民眾花錢簽署並不容易。」湯雅婷點出諮商門診的現行困境。有感預立醫療在高齡社會的重要,她與諮商團隊在門診開辦後,徵得院方同意,施行超過八十歲以上長者的優免專案,鼓勵年長者及早規劃未來。
奶奶辭世後的八個月,方爺爺跌倒骨折,住院手術後,身體機能日漸退化,意識改變,湯雅婷得到消息與這家人再見面時,對方已是日薄西山。而最後這段時光,家屬選擇不再積極檢查與治療,只要求臨床醫護用最舒服的方式照顧爸爸,讓他平順離開。兒子告訴湯雅婷:「真的很謝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團隊,讓爸爸媽媽人生的最後一哩路走得很圓滿。」
湯雅婷好奇反問:「如果今天是爸爸媽媽瞞著你們完成簽署,之後才發生這些狀況,你能接受並尊重不再急救的決定嗎?」兒子遲疑了一會兒,回答:「可能沒辦法!」
圖說:兒子緊握住爸爸的手,向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道謝。(圖/湯雅婷提供)
從宣導、掛號、安排諮商門診到上傳簽署文件,個管師的工作讓湯雅婷有機會陪伴這些家庭面對生命課題,但「預立醫療」的精神到底是什麼?
「我希望來簽署的人都能好好跟家人溝通,不懂病主法沒關係,但是一定要靜下心、坐下來聽專業的人說明;如此一來,碰到狀況時才能協助親人完成最後的心願,走到最後。」不只是單純的文件簽署與醫病溝通,「大家坐下來聊聊」更有著提醒你我珍惜、把握當下的深層含意。
期待老有所終、歿有所安,截至2021年2月底,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諮商人數已達916人,完成簽署者共897人,簽署率高達98%。看著診間來來去去的家庭,湯雅婷感觸甚深的表示:「我就像他們的家人一樣,畢竟意願人把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交給我們,我就有義務做好這件事。簽署相對簡單,但如果當下無法協助他們好好溝通,一旦狀況發生,誰來圓滿這一切?所以我們才要不斷地推廣,耐心地告訴民眾溝通的重要性,惟有這樣,才能真正拉近我們與善終的距離。」
圖說:湯雅婷認為惟有不斷推廣、耐心地告訴民眾溝通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拉近民眾與善終的距離。(圖/范宇宏)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