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第十屆迎心傳愛新人營邁入第二天,一大早,學員及隊輔藉由早操舒展筋骨後,分為8條動線,出發進行居家關懷。
圖說:第二天一大早,學員們做早操舒展身心。(圖/連志強)
行前,趙有誠院長感恩訪視志工團隊一直以來都將 上人的愛帶入社會,且非常用心規劃此次居訪。趙院長溫馨叮嚀:「期待大家都能將訪視的感恩戶當作自己的親人,以行動關懷傳遞祝福,同時在過程中向志工們學習,相信一定能有滿滿收穫。」隨後,眾人整裝待發,帶著清掃用具前往各訪視地點。
圖說:趙有誠院長感恩訪視志工的用心,同時叮嚀學員要心懷感恩與尊重。(圖/傅長新)
圖說:院部主管帶領學員拿起清掃用具,出班居訪。(圖/傅長新)
◎一路相伴 用心接力
下了車走進小巷,趙有誠院長、喬麗華主秘以及護理部廖如文副主任帶領學員來到李女士家中。狹窄的屋子裡堆著滿滿的雜物,更飄散濃重異味,李女士一家五口,就有四個人持有輕度至極重度的身障手冊,在這沉重的壓力下,家中整潔自然難以兼顧。此外,李女士的母親為瘖啞人士,除了有糖尿病、腎臟病、心臟擴大等多重共病外,雙腳更因靜脈循環差以及上述疾病影響而反覆感染出現蜂窩性組織炎,醫療問題也成為一家人掛在心中的難題。
圖說:狹窄的屋子裡堆著滿滿的雜物,更飄散濃重異味(圖/盧義泓)
為了給予李女士一家良善的居住環境,學員們戴上工程帽、手套等防護裝備後,紛紛投入清掃行列。「小心!我們現在要先把大型家具搬下樓,大家一起接力吧!」冰箱、衣櫃、電視機以及其餘的鍋碗瓢盆、棉被衣物在眾人的努力下全數搬離,接著,有的人拿著牆壁清潔刷清除天花板的髒汙、有的人則進到小房間進行整理,耗時一個多鐘頭,終於將環境清空。
圖說:身先士卒,趙有誠院長投入居掃行列。(圖/盧義泓)
圖說:學員以接力、分工方式,用心清掃。(圖/盧義泓、左下圖/鄭冉曦)
「傷口有好些了嗎?」「會不會癢或痛呢?」藉由手寫,趙有誠院長向李女士的母親表達關心。輕輕揭開纏繞的紗布,趙院長、廖副主任以及皮膚科廖澤源醫師仔細查看傷口,確認有所好轉後,廖醫師寫下藥單並仔細衛教李女士該如何照護母親。最後,趙院長再度返回案家,鼓勵蝸居家中兩年的李女士哥哥走出房門,重新建立與社會的連結,最後親手致贈結緣品,祝福李女士一家人健康平安。李女士也靦腆地向眾人道謝,說到:「很開心看見這麼人來,而且與丈夫一同加入打掃行列的感覺非常棒,現在家裡乾淨許多,心裡也放鬆了些。」
圖說:趙有誠院長為李女士母親檢視雙腳的傷口。(圖/盧義泓)
圖說:趙有誠院長透過書寫傳達關心(左);廖澤源醫師向李女士仔細衛教(右)。(圖/盧義泓)
趙有誠院長提到:「每個人都有慈悲心,讓台北慈院的同仁在進入職場的一開始就能夠看到別人的苦難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讓大家了解遇到任何困難我們能夠合和互協,將事情做得比較圓滿,不是孤立無援。」而看到學員們付出的身影,趙院長相信 上人所說的人人都是菩薩、人人都有善念,只是要給予機會,讓他們見到苦難,讓他們得到啟發,那就會起心動念去幫助所見的苦難人。
9月9日才報到的檢驗科顧問盧章智教授從進入案家開始,便賣力地投入清掃。他笑著說:「今天除了家具之外,也清理將近50袋的廢棄物,過程中我心想,幸好有慈濟來幫忙,否則案家肯定無法處置。以前只知道慈濟非常有行動力,經過這次的居掃讓我更體會到所謂的醫療人文。」除了協助搬運廢棄物也給予醫療關懷的皮膚科廖澤源醫師也表示:「皮膚的感染與所在環境有很重要的關係,走入社區才發現或許每位病人的疾病背後都有一些因素影響著他們,未來在臨床服務中會更加留意並且關心病人的身心以及家庭狀況,積極給予醫療以外的協助。」
13B病房孟祥恩護理師與兒科加護病房陳芷庭護理師則都表示未來在照顧病人時,一定會謹記這次的生命體驗,對病人多一分關懷,兼顧他們的身心靈。
圖說:趙有誠院長致贈結緣品,祝福健康平安。(圖/盧義泓)
圖說:耗時一個多鐘頭,終於將環境清空(圖/盧義泓)
◎震撼教育下的成長
基隆地形屬山坡地,而案家位於狹窄的巷弄坡上,徐榮源副院長率領學員至賴先生家門口,隊伍排成兩列,以人龍接力將不需要的家具及垃圾移出。「慢一點!卡住了!」「先停一下!」位於二樓的舊床墊,原先預計從外垂降下來,為安全著想,學員與志工想方設法,用各種角度將床墊運出來。
「啊!有兩隻蟑螂」「啊!老鼠跑過來了」儘管看到害怕的生物,學員依舊為廚房進行清潔。而外頭傳遞廢棄物的提醒聲、求救聲此起彼落,學員們也都靠著互相支援與提醒,順利完成任務。
先前便做過案家居掃的財務室何欣欣主任說:「體驗再體驗那種感覺會特別不一樣,團隊互相幫忙的力量,讓我深感群體的重要。」神經科李毓中住院醫師位於隊伍的前端,他覺得為首的人傳遞現場狀況讓下一位同仁留意也很重要,讓大家都能保護自我安全。一般科梁肇珉醫師則從案家打掃中體會到 上人所說見苦知福的含意。
圖說:學員們彼此提醒、協助,順利完成任務。(圖/傅長新、左下圖/林木枝、右下圖/劉振江)
圖說:螞蟻雄兵們將廢棄物清出並仔細清潔,讓房間煥然一新。(左圖/傅長新;右圖/劉振江)
圖說:徐榮源副院長帶領學員祝福賴先生一家人。(圖/劉振江)
◎走出醫院 體悟人生
張耀仁副院長帶領學員們來到新莊陳先生家中,意外的是,原本前往樹林清掃的黃思誠副院長一行人因為案家臨時婉拒,而就近來到同一條線協助清掃。
71歲的陳先生患有輕度智能障礙,且有囤物症,平日喜愛外出撿拾資源回收物,並堆積於家中。61歲的太太因罹患重度憂鬱症無法外出工作,而二十幾歲的兒子,一樣有輕度智能障礙。走進他們家中,每個空間都堆滿雜物,一翻動就有蟑螂成群湧出,廚房食物甚至出現老鼠齒痕,空氣中還瀰漫著濃濃酸臭味,且因為製造髒亂,也引起左鄰右舍不滿,鄰居看到志工在打掃,甚至開心地說:「你們早該來了。」
眾人分成四組,三組負責住宅內外的整理、打掃,第四組則在一樓道路旁將各項雜物分類,並協助回收物載運至環保站。一個上午過去,在隊輔、學員及新泰三慈濟志工們的努力下,屋主住家裡外堆積如山的垃圾及雜物,終於得以清出乾淨空間。加護病房楊婕翎護理師對此相當有成就感,直說:「走出病房踏入人群助人的感覺真好。」
圖說:團隊合作,將家中雜物接力運到樓下。(上圖/羅美雄;下圖/洪鎮雄)
圖說:陳先生的家經過整理,寬敞了不少。(上圖/洪鎮雄;下圖/羅美雄)
◎斷捨離與愛、關懷
一名77歲老先生離了婚,原本與大女兒同住的他,去年在女兒燒炭自殺後開始獨居生活。老先生因種種健康問題,又與女兒生前關係不佳,心情常感到鬱悶、低落,家中則是囤積了各式各樣的物品。
圖說:案家客廳堆滿物品,此動線學員的主要任務是將之移除。(圖/林有政)
這天,張恒嘉副院長帶著學員們跟志工分成三組,負責不同任務,希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清理並將房內堆積物移除。第一組負責在案家三樓將各類物品與雜物裝袋或裝箱,第二組在樓梯間用接龍方式將物品搬運下樓,第三組在一樓作分類回收,如果是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就提供給需要的人再利用,或是送環保站回收,垃圾則打包放置定點,聯絡清潔隊協助清理運除。
「怎麼清理半小時了,東西還是堆積如山,感覺沒什麼進展啊!」但隨著時間慢慢推移,終於緩慢地看到成效,客廳的一個小角落總算露出天地來,大家再度燃起鬥志,儘管氣溫炎熱、室內空氣欠佳,但是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在中午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5B病房何美皛實習護士說:「個案的東西好多,平日在醫院裡工作看不到病人在家中真正的需要,今日很開心能夠為他盡一點心力,這和在醫院裡照顧病患的感受很不相同。」
在大家努力下,老先生終於有一個真正的家,整潔、乾淨、明朗,相信他心中的苦也會隨著搬走的雜物移除了,他真誠地感謝志工們的協助,大家也給予他愛的祝福。
圖說:大家協力將屋內物品清出,進行整理。(圖/林有政;右上圖/蔡宜蘭)
圖說:張恒嘉副院長給予祝福禮,希望案主未來一切平安。(圖/林有政)
圖說:在大家努力下,老先生終於有一個真正的家。(圖/林有政)
◎生命體驗 知恩惜福
50歲患有糖尿病、憂鬱症且必須洗腎的林女士與三個女兒住在新店郊區山上的鐵皮屋,家中的三間房間放著堆積如山的雜物,四人擠在其中一間臥房。走道也放滿閒置物品,幾乎沒有行走空間。
「我們做一天,可能改變個案的一輩子。清掃完成後心靈會感到很富足,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鄭敬楓副院長帶領學員捲起衣袖,分工合作,將一箱箱衣物、垃圾、廢棄家電從二樓以接力的方式搬運到回收區,不時貼心提醒、鼓勵學員,過程中要保護自己。
「小心唷,推車推過來了。」拿起堆滿的垃圾,十幾隻蟑螂突然竄出,讓學員們頓時發出驚叫,腦筋一片空白,但仍然牙一咬繼續整理。中醫部郭毓萱住院醫師分享:「透過這次的體驗,以後臨床遇到類似的個案,就能理解對方的處境,實踐全人醫療的精神。」一般科王維祥醫師負責搬運雜物,上週剛入職的他說:「原本以為只是掃地清潔,實際執行後才知道有多麼不容易,也更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畢業於慈濟大學的一般科蘇政偉醫師分享,以往雖然有參加過類似的居訪活動,但是這次更讓他印象深刻,尤其師兄師姊們齊心打掃,不顧及有沒有戴手套,讓他十分敬佩,期許自己以後能夠秉持這樣的精神,繼續從醫之路。
接過鄭敬楓副院長手中的祝福禮,林女士表示滿滿的感謝,清出的空間能夠有不同用途,也能讓女兒有自己的房間,環境也乾淨許多,生活品質得以改善。
圖說:學員努力清掃林女士的家,將廢棄物搬下樓。(圖/連志強)
圖說: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將陳年雜物全數清空。(圖/連志強)
圖說:清掃活動圓滿結束,鄭敬楓副院長祝福林女士與女兒平安健康。(圖/連志強)
一個上午過去,平常在白色巨塔的年輕醫護揮汗如雨,雖然疲累,但是心靈卻富足不少。相信此次居家清掃的震撼教育將會深埋學員心中,未來在臨床工作中能用更多的同理心,照顧每一個有需要的病人。
(文/鄭冉曦、張家慈、廖唯晴、蔡宜欣、周秀敏 鄭鴻環、李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