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175

【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三天兩夜的靜思法脈宗門營,讓參與學員們在忙碌工作中,有機會回到心靈的故鄉沉靜反思。今年由慈善志業精心規劃,有靜態講座課程,也有動態創新作品發表;有四大志業慈濟脈動說明,也有清華大學與中研院的永續及AI分享。台北慈濟醫院本次共有98位學員參與,人人收穫滿滿,電力十足,願將所見、所聞與所學帶回醫院分享,讓慈院家人們也都能法喜充滿,精進不懈。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圖說:9月27日至29日,三天兩夜的靜思法脈宗門營隊讓慈院家人們收穫豐碩,法喜充滿。(圖/台北慈濟醫院)

轉念心境 事事wonderful

  德和師父、德宸師父與德修師父分享「學與覺」課題,三位師父講述自身與慈濟的因緣,同時分享如何在菩薩道上從學到覺,從精舍克勤克儉、自力耕生,到面對挑戰與生命無常時的智慧善法,都讓學員們有著深刻的反思與學習。

  感染管制中心邱勝康主任表示,三位師父分別代表長、中、青三代,聽他們分享接觸慈濟到走入佛門出家,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好像剛剛才發生,歷歷在目,而師父們未曾改變的初發心令人感佩。最後德修師父所說的「Wonderful」智慧,也讓我們感受到原來佛法也是可以用很輕鬆、很生活化的方式來表達。第一次參與宗門營的中醫部廖振凱醫師也分享:「德和師父進入慈濟時,我都還沒出生,可以想像之前生活真的很辛苦。感覺德修師父跟時下年輕人比較接近,能轉變心境走入佛門十分令人敬佩,尤其又經過這麼大的身體病痛,相信有很多身心靈壓力,但看到師父談笑風生的分享,給我們很多的鼓勵與學習。」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圖說:邱勝康主任對於三位師父恆持初發心十分敬佩(左圖);廖振凱醫師首次參與宗門營,讓他獲得許多啟發(右圖)。(圖/盧義泓)

  德修師父的故事也讓兒科部余俊賢主任為之動容,分享道: 「德修師父曾經過一場口咽癌第四期的挑戰,面臨病痛和化療的考驗,也沒有將她擊敗,並將化療的藥物比喻為「法水」,將善念轉換成法喜,對抗病魔,令人敬佩。」余俊賢主任期勉自己也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的病苦,並秉持良善的態度醫治病人。社區醫學部王淑桂高專則說到:「進入台北慈濟醫院服務後,多次參加宗門營,對慈濟『感恩』產生更深的感觸,年年都有感動,更重新認識這兩個字的力量。回到心靈故鄉,放開自己拘束的心,看到德修師父簡報圖中的『彎的佛』,說明在任何時候偶爾彎個腰,會發現更美好的人生,轉個彎加上感恩心,就是『wonderful』,有了感恩,人生路就更寬了!」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圖:余俊賢主任(左圖右二)深受德修師父的故事感動;王淑桂高專表示年年都有不同的收穫(右圖)。(左圖/連志強、右圖/盧義泓)

轉識為智 堅守初發心

  在法脈溯源「度有時 覺有情」課程與人文講堂「從醫學談我是誰 從佛學談誰是我」分享中,使大家了解何謂慈濟法脈、何謂宗門,以及如何顧好自身八識田並學習「轉識成智」。學員們自我盤點投入慈濟志業的初發心,同時也覺察內心的無明與我執。

  陳宜君護理長即分享: 「聽完靜原主任分享,像坐上時光機,再一次溫故知新慈濟過去每個重要精神,這些精神都不斷延續,了解四大志業如何依循靜思法脈承擔社會責任,且方向、目標一致。」陳宜君護理長期勉自己盤點生命,勿忘選擇護理工作、走入慈濟的初心。營養科江政陽副主任則從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的分享中,了解佛學與科學彼此的關聯。他表示:「大腦前額葉占了管理情緒功能的41%,等同於大腦的總指揮,而透過學習佛學,能夠提升修為及修養、穩定情緒,讓身心達到更平衡的狀態,所學非常受用。」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圖:陳宜君護理長期勉自己勿忘護理初心(左圖);江政陽副主任從簡院長的分享中獲益良多(右圖)。(左圖/盧義泓、右圖/連志強)

  企劃室游麗穎主任則對德勷師父「從佛學談誰是我」特別有感。她說: 「時常在很繁忙的時候心生煩惱心,且越是繁忙,越是煩惱。卡住的時候,特別難轉念,心裡所想就越容易脫口而出。師父教我們要轉識成智,要『想』、要『思』、要『恕』,不要『怒』。之後遇事,會思考如何轉念,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則省思「我」是什麼:「我字旁邊就是戈,要學習放下,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把我字去除,就能少掉自我設限,學會去除我,就不會有你我區分,並且跟著團隊一起合作,比自己一個人完成獲得不同的成就。」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圖說:游麗穎主任對於轉念的重要性深有所感(左圖);黃國烽醫師分享在團隊合作中獲得的啟發(右圖)。(圖/盧義泓)

了解慈濟脈動 向典範學習

  從慈善志業的「慈悲寰宇 大愛無垠」見證慈濟人在台灣與國際間扶助苦難的大慈無悔;從醫療志業「守護生命的良方」體會大醫王救拔病苦的大悲無怨;從教育志業「從學子到覺者」學習品格教育與利他精神的大喜無憂;從人文志業「行動現場 愛不漏接」看見人性真善美的大捨無求;從「永續 愛是答案」中認識付出無所求的慈濟典範;最後從「四大志業執行長的學與覺」了解各志業的信願行。四大志業主管與同仁透過大數據與個案故事,一一分享慈濟的慈悲喜捨與脈動,不僅凝聚學員們的心,更讓大家能目標一致的力行菩薩道。

  護理部蔡碧雀督導回饋表示:「從台灣到海外,慈善足跡不停歇,海外援助非常艱難,而慈濟秉持 上人的精神,不畏艱難的付出令我非常感動。非洲當地的居民有為了有一口水喝要半夜出門,為了受教育得在風沙中上課……。當地志工劃地為修行道場,都是為了散播善的種子,讓愛不斷傳出去。在台灣生活無憂無慮的我,真的很幸福,期許自己能堅守本心,發揮良能,為社會貢獻一份心力。」總務室黃義唐組員分享:「趙院長的分享中提到了潤蓮師姊,她正好是總務室的懿德媽媽,聽到這個故事非常感動,也很感恩慈誠懿德爸爸媽媽對醫院的護持,正因為有他們作同仁最堅強的後盾,才能讓台北慈院成為全球慈濟人的醫院,照顧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圖說:聆聽四大志業主管的分享,蔡碧雀督導(左圖左二)表示能更知福惜福;黃義唐組員感恩懿德爸爸媽媽們對醫院無私的付出與愛護(右圖)。(左圖/盧義泓、右圖/連志強)

  鄭敬楓副院長亦分享: 「從慈善、醫療到教育志業,讓我覺得我們的情操和 上人的眼光60年前就設在全球。聽著慈大的校歌,內心充滿感動,生生世世要繼續當慈濟人,來慈濟的學校就讀。」護理部廖如文副主任則指出,優秀的人才可遇不可求,不能等著人才自己變優秀,護理不僅要招募新進人員,更要培育優秀的中生代,才能做到傳承。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圖:鄭敬楓副院長希望生生世世能繼續當慈濟人(左圖);廖如文副主任(右圖左二)感嘆優秀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圖/盧義泓)

  總務室醫工組林佳潔助專回饋:「過去我也是一名教師,在教育志業課堂開始前,我覺得學生最重要的是課本裡的知識。所以課堂中講師說的《全世界都是我們的教室》這張簡報讓我反思,其實知識不僅僅存在於課堂內,真正的教育在於做中學、學中覺,讓生活成為一場永無止境的學習旅程。」 上人表示「台灣不缺學校,但缺以品德教育為基礎的學校。」門診蕭春華護理師心有所感,看到教育志業簡報中呈現同學們莊嚴整齊身影,還有以街友為一日師,彎下腰、蹲下付出的同時,也照顧對方的尊嚴,真的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重要與看到未來的希望。工務室王峙嵐組長肯定慈濟教育志業從小教導學童永續概念,說明目前醫療志業也正在進行ESG永續盤查與規劃,若未來台灣中小學都向慈濟學習,從小扎根培養永續觀念,相信對環境與社會將很有幫助。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圖說:曾為教師的林佳潔助專(上圖右一)表示人生就是無盡的「學與覺」;蕭春華護理師(左下圖右一)表示看到品德教育的希望;王峙嵐組長(右下圖左二)肯定ESG永續觀念須從小培養,必為社會創造福祉。(圖/連志強、左下圖/盧義泓)

  而牙科部馬家淇組長則相當認同人文志業王端正副總的分享,她說:「我們的信仰是慈悲喜捨、我們的願行是行菩薩道。所以每次要生氣的時候,我要提醒自己,把柔和忍辱的智慧運用在工作及生活中,用菩薩道去感化對方。」內科部洪思群主任也對人文志業在「永續 愛是答案」的分享印象深刻,說道: 「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雖然是做大眾傳播,但他們都默默在幕後付出,我覺得很不簡單,有分享很多感人的小故事,我滿喜歡他們表達的方式。」而核子醫學科程紹智主任也分享:「能夠被各志業主管推薦上台的人,都是我們的榜樣。尤其醫療志業,HIS-5的轉換我們身歷其中,了解其中的艱辛。感恩有 上人的指導及院長的堅持,也感恩有楊緒棣副院長及上台分享的秋鳳主任、少甫主任,在他們的溝通與執行下,我們才能完成醫療志業資訊轉型的使命。」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

 

20240929【宗門營系列四】共知、共識與共行圖:馬家淇組長期勉自己實踐菩薩道的精神(左上圖);洪思群主任感謝人文志業幕後的默默付出(右上圖);程紹智主任對於醫療志業完成資訊轉型表示感恩(下圖)。(左上圖/范宇宏、右上圖/盧義泓、下圖/連志強)

(文/潘韋翰、鄭冉曦、張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