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314

跨科守護 疫情下的新生命

  沒有多餘的行李,5月24日晚間,確診新冠肺炎、懷孕32週的陳小姐入住到台北慈濟醫院的專責病房。那是最嚴峻的疫情高峰期,雖然政府啟動大量北病南送政策,但在衛生局和各醫院的資訊群組裡仍能時時看到各地為病人求救的訊息。為了多搶救一條命,多阻止一個家庭的殘缺,盤點照顧量能後,趙有誠院長決定收治這名孕婦,而這個決定,也為之後一個月的溫暖故事掀開序幕。


圖說:5月24日晚間,確診新冠肺炎、懷孕32週的陳小姐隻身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專責病房。(圖/台北慈濟醫院)

◎線上家庭會議 力保母女均安

  這是陳小姐的第一胎,平常在羅東產檢的她已經不舒服五天了,因此在5月20日前往三重採檢,因而確診。第一次遇到染疫孕婦,當時她每分鐘呼吸多到36 下,非常地喘,血氧只有 70-80%,醫療團隊不敢大意,於是在黃思誠副院長的召集下,深夜啟動臨時會議。感染科邱勝康醫師說明,一般來說,這種情況是要馬上插管,到加護病房觀察的,但別說當時加護病房的床數不夠,在半夜連絡不到先生的情況下,孕婦一個人不敢做這麼大的決定,因此無論醫療團隊如何說明插管的好處,焦慮的陳小姐遲遲不同意插管。

  幾經查找,醫療團隊找到婦產科醫學會指引,上面寫明染疫時的懷孕週數在23週以下要以內科治療為主,但若合併肺炎、敗血症,就要依照妊娠週數判斷,要是已滿32週,可依病情嚴重度考慮提早生產,減少母親心肺負擔。有了治療方向,25日早上十點,楊緒棣、黃思誠兩位副院長帶領感染科、胸腔內科、婦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手術室與病房護理人員一起跟陳小姐、先生進行線上家庭會議。

 

圖說:術前,醫療團隊與孕婦、先生召開線上家庭會議,討論治療方針。圖片依左到右、上到下依序為黃思誠副院長、感染科邱勝康醫師、胸腔內科藍冑進主任、婦產部產科張銀光主任、麻醉部陳介絢醫師、專責病房陳美慧護理長。(圖/范宇宏)

  「陳小姐兩側的肺炎目前沒有明顯改善,一樣需要用高流量氧氣治療,懷孕的關係很多治療藥物會有顧忌,所以首要之急是依照指引讓寶寶在適當時機出生,減輕媽媽的心肺負擔,接受更完整的治療。」醫療團隊這樣告訴他們。

  孕婦的先生雖然可以理解這樣的決策,但對「插管」兩個字仍然有許多不放心,他提出滿腹疑問:「小孩生出來後,我太太還要插管嗎?」「這樣要插多久?」「寶寶會感染嗎?」「我可以請人到醫院陪他嗎?」這些問題在醫護團隊的耐心回應下,一一得到解答,夫妻倆慌亂的心也逐漸平復下來。

  兩次家庭會議,醫病取得共識,決定剖腹生產。術前,感染科醫師先以藥物治療母親,藉此也能達到促進胎兒肺臟發育,減少出生後呼吸窘迫的機率;陳美慧護理長為首的護理團隊則替陳小姐錄下想對寶寶說的話,讓孩子一出生就可以母親的聲音。

  5月27日一早,陳小姐以全身麻醉的方式插管,在有負壓前室的正壓手術室進行手術,婦產部產科張銀光主任與邱筱宸醫師合作,30分鐘後,1565公克的小女嬰呱呱墮地,兒科部新生兒科趙露露主任立即替寶寶執行初步醫療處置,洗澡降低感染風險,隨後,寶寶被送入負壓隔離室的保溫箱觀察。


圖說:5月27日一早,陳小姐以全身麻醉的方式插管,在有負壓前室的正壓手術室進行剖腹產。(圖/台北慈濟醫院)

圖說:1565公克的小女嬰呱呱墮地後送入負壓隔離室的保溫箱觀察。(圖/台北慈濟醫院)

  手術當天下午,擔任手術室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楊緒棣副院長再次集合眾人,親自主持檢討會議,確保整個手術流程裡所有人員的安全。

 

圖說:手術當天下午,由楊緒棣副院長主持檢討會議,確保整個手術流程裡所有人員的安全。圖片依左到右、上到下依序為楊緒棣副院長(左上圖左)、手術室諶大中主任(左上圖右)、婦產部邱筱宸醫師、新生兒科趙露露主任、手術室王良玉副護理長、產科吳孟寰護理長、感染管制中心曹雅晴感管護理師。(圖/范宇宏)

◎兩次祝福會 三口終團圓

  否極終究泰來,小女嬰兩次採檢結果皆為陰性,陳小姐也在6月8日平安出院。出院那天,趙有誠院長送上到病房祝福她,趙院長表示:「每個病人的病情都懸在我心裡,都希望大家可以平安順利,但醫療有太多的不可預測,你很勇敢,看到你能歡喜出院,我們真的很高興,我想 上人跟全球慈濟人都為你開心,為你祝福。」

  一改乍到醫院時的忐忑心情,陳小姐笑說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治療真是件很幸運的事:「在加護病房時,有一天凌晨四點看到醫護人員努力奔跑、搶救生命的身影,我真的感受到醫護的付出,身為病人真的很感恩。」對她而言,每次從視訊鏡頭裡看到寶寶就是一份感動跟一份力量,她抱著期待返家,盼著一家三口團聚的日子到來。

圖說:6月8日,陳小姐平安出院,趙有誠院長與院部主管送上祝福。(圖/盧義泓)


圖說:兒科加護病房護理團隊從寶寶視角,送給媽媽一份畢業證書。(圖/盧義泓)

  這份期待沒有等太久,7月3日,小女嬰的體重已經到達2500公克,生命徵象穩定,可以由口進食,不再需要呼吸器輔助,可以接回家由爸爸媽媽親自照料。一大早,陳小姐和先生滿心歡喜地驅車北上,辦完行政程序後,趙露露主任抱著孩子走出加護病房,輕柔地放到媽媽懷中。

 


圖說:7月3日,寶寶平安出院,護理師向陳小姐衛教照護重點(上);趙露露主任將寶寶交到媽媽手中(下)。(圖/范宇宏)

  雙親替孩子取名「巧巧」,不同於出生時的瘦小,被布單包裹的她面色紅潤,安穩地睡在媽媽懷中。趙有誠院長拿出醫護團隊準備的小禮物說道:「巧巧在愛的環境中成長,以後一定是個很有福氣的寶寶。」舉凡加護病房護理師親手寫的「寶寶日記」、剪接的「成長影片」還是院部主管準備的嬰幼兒版本的有聲書和「靜思語」,每個禮物都蘊含醫護無限的祝福。

  升格為爸爸的鄭先生感恩醫療團隊在自己無法陪伴在側的時候,將妻小照顧得非常好;陳小姐則感恩醫院為她做的每一個決策,讓她們一家三口能夠健康團聚。他們拿出一個紅包袋,這是鄭先生父母對台北慈濟醫院的感謝,他們期望用這筆善款造福其他遭遇同樣狀況的染疫患者。

圖說:趙有誠院長說明小禮物的含意(左);鄭先生替父母捐出善款(右)。(圖/范宇宏)


圖說:醫護團隊送給巧巧的禮物,蘊含滿滿的祝福。(圖/范宇宏)

  「巧巧,我們終於要回家囉!希望你能開心長大,健健康康,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低下頭,夫妻倆輕聲地說。看到這個畫面,醫護團隊露出笑容,想起過去一個多月的點點滴滴,那些緊張、辛苦的汗水似乎在這一刻化成再出發的養分,未來,將能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守護一個個寶貴的生命。


圖說:趙有誠院長與醫護團隊祝福這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圖/范宇宏)


圖說:歷時一個多月,巧巧終於平安返家,在大家用心照顧下,面色紅潤,相當可愛。(圖/廖唯晴)


圖說:7月1日,陳小姐寄來巧巧的滿月禮,感恩台北慈濟醫院的照顧。(圖/盧義泓)

 
圖說:醫護團隊歡喜收下這份感恩。(圖/台北慈濟醫院)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