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又稱肺阻塞,是因長期呼吸道發炎造成的不可逆性呼吸氣流阻滯疾病,當病人發生急性惡化或呼吸衰竭時,便必須插管、入住加護病房,造成病人及家屬沈重負擔。為了提供肺阻塞病人最佳的照護品質,提升強化肺阻塞的照顧能力,台北慈濟醫院於2018年1月成立「肺阻塞照護核心團隊」,依據疾病症狀及風險評估,提供個人化護理照護、導入肺復原運動計劃、呼吸衰竭運動訓練等,透過有計劃的運動訓練,不僅能增強心肺功能、肌肉耐力,還能緩和呼吸困難、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身體免疫力等,進而提升生活品質,成效顯著,除獲得病人與家屬讚許外,今年度更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肯定。
圖說:護理部積極提供COPD病人適切的護理服務,獲頒SNQ國家品質標章。(圖/范宇宏)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無法完全以藥物緩解之疾病,而在國內外的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胸腔復原運動應被列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療之一。通常病人一入院,護理師會先運用「簡式健康量表」(BSRS)進行身、心、靈及社會的專業評估,再利用CAT及mMRC工具,評估病人嗽、咳痰、喘、活力、情緒、睡眠等多面向的症狀及程度,依結果為病人做「疾病症狀及風險評估」分級,給予最適切的照護(如鼓勵病人戒菸、提升病人正確用藥、均衡營養與持續運動訓練之觀念等),並導入肺復健運動計畫。
肺復健運動計畫的一開始,護理人員會說明肺部復健運動的目的,教導病人「噘嘴」、「腹式呼吸」、「上肢運動」等護理指導後,護理人員會將行動電腦車推至病床邊,播放「肺阻塞肺部復健運動影片」,教導病人進行床上肺部復健運動,如:圓唇吐氣、腹式呼吸、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及擴胸運動等五大項目。護理部滕安娜副主任說道:「復健運動影片可讓病人及家屬在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下,重覆或選擇性播放,加以練習。很多病人及家屬皆表示,藉由影片更容易瞭解如何操作,即使出院後,也能在家中做練習,提升居家自我照護能力。」另外,護理人員也會提供「肺部復健運動護理指導手冊」給病人及家屬參閱,並依其提出的問題予以個別護理指導。
圖說:主責護理師針對每位病患及家屬的需求,給予床邊護理指導(圖/鍾瑞瑛提供)
病人經床上活動一段時間後,在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等團隊評估便可開始進行床下運動,在家屬或看護扶持下,肌力訓練每天至少三回,每個動作停留5至10秒、重覆5至10次。但有部分病人會擔心下床活動的過程發生不適,而不願接受訓練,間接造成生理機能的衰退、產生心理問題,因此,護理人員將音樂融入復健運動,藉由音樂的律動紓解病人心理壓力,並增強其下床活動的意願;透過下床活動及步行運動,提升病人的下肢肌肉力量,降低跌倒發生率、改善尖峰攝氧量、減少呼吸困難、倦怠感、再住院率及死亡率,進而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圖說:護理人員結合音樂,鼓勵病人下床運動。(圖/鍾瑞瑛提供)
另外,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也會評估病人呼吸狀態,結合胸腔科、復健科與呼吸治療科,進行呼吸訓練,在醫療照護過程中給予即時的評估、治療及復健,協助病人盡早脫離呼吸器或提早下床活動,大幅減少家屬與醫院的醫療費用支出,歷年氣管內管脫離率皆可大於百分之五十;胸腔科病房護理團隊每月也會進行一次團體衛教,自105年至109年已舉辦54場,總計939人出席,平均每場有16人參與,滿意度皆在90%以上。
在多團隊整合努力下,胸腔科病房服務不僅獲得肺阻塞病人與家屬口頭讚美與感恩,且連續兩年零抱怨、平均病人滿意度為90%。今年,更榮獲SNQ認證,滕安娜副主任感恩說道:「能獲得肯定,真的要感謝大家的努力!我覺得這只是眾多疾病的一小部份,事實上其他疾病也需要護理的介入;未來,不管是病人身心靈或是住院過程的舒適等,也都是護理新年度推動的主軸。」時任胸腔科病房護理長,現在是教學部副主任的鍾瑞瑛亦表示,透過此次參與SNQ過程,可以讓團隊更了解護理之美,不再只是硬梆梆的打針、發藥和執行技術等等,也藉由團隊資源管理的訓練課程導入,讓胸腔科團隊醫護成員了解各職類彼此的角色定位,更了解對疾病照護的認知、護理指導一致性,有效降低病人或家屬之焦慮,進而降低再入院率。
圖說:病人及家屬親手寫下讚美,給予同仁鼓勵。(圖/鍾瑞瑛提供)
(文/許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