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224

頭頸癌病友會 醫病交流提升自我照護識能

  台北慈濟醫院2005年啟業後,即成立完善的頭頸癌治療團隊,藉由跨科治療,在個案管理師的協助下,訂定整合性診療計畫,提供病人全面性照護。而為了提升病友及家屬的自我照護識能以及認識疾病治療新進展,2023年10月13日,癌症中心舉辦「頭頸癌病友會」,邀請院內外講師演講,強化醫病交流。


圖說:10月13日,癌症中心舉辦「頭頸癌病友會」,邀請院內外講師演講,強化醫病交流。(圖/范宇宏)

  放射腫瘤科黃經民主任致詞歡迎大家的參與,提到曾有許多病人問他為什麼要常常舉辦病友會,他認為,病友會可以達到醫病之間、病人之間以及醫療團隊間的心得交流,包括治療成功的病人能藉此分享經驗,醫療團隊也能讓病友們知道,除了大家熟知的治療外,背後還有營養科、復健科、社工師等很多團隊在支持大家。

  國民健康署統計,在2020年,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而頭頸癌高居前位,因此黃經民主任在第一堂課介紹精準放射線治療的新進展。首先提及光子治療與離子治療中質子射線、重粒子射線的差別,他表示:「放射線治療是光線治療,治療範圍可大可小,不受病灶解剖位置限制也不受其他疾病影響,可以用於根治癌症、合併化療行輔助治療或用來緩解症狀,提升生活品質。但缺點是治療過程冗長,需要五到七週的時間。」治療難免有副作用,黃主任教導病友在各種副作用發生時的處理方式,並透過有獎徵答,讓大家對課程重點的記憶更深刻。

圖說: 放射腫瘤科黃經民主任致詞說明病友會的意義,並介紹精準放射線治療。(圖/范宇宏)

  當病人罹患癌症,不但要跟醫師討論療程、面對一系列治療,也會因為衍伸出的各種費用,開始煩惱經濟來源。與過往病友會不同,這次病友會特別邀請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趙莉萍社工員以「經濟與社會資源」為題,向病友們詳盡解說可以如何聯繫該基金會進行需求評估,進一步蒐集適合自己的資源。該單位提供的相關資源包括營養品補助、急難救助補助、交通補助、癌症子女獎助學金、居家喘息服務、住宿服務,趙社工員鼓勵大家多加善用,促進生活品質。

  頭頸癌病友因為手術傷口多集中在頸部,容易因為術後疤痕造成日後張口困難或影響頸部及肩部活動度,而放射線治療因為要透過高能量的放射線來消滅殘餘的癌細胞,所以可能對正常的細胞、軟組織、淋巴結造成損傷,進而導致周邊組織纖維化或次發性淋巴水腫。對此,復健科洪于琇物理治療師教導腹式呼吸、頭頸肩的伸展運動、口腔及舌頭運動,提醒病友們治療結束後要盡早下床活動、維持每日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但不要勉強自己,以免造成傷害。

圖說: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趙莉萍社工員向病友們解說可以如何聯繫該基金會進行需求評估(左);復健科洪于琇物理治療師提醒病友們治療結束後要盡早下床活動,維持回動力(右)。(圖/范宇宏)

  「營養治療的重要性在維持體重、減少不適感。」巫虹萱營養師從治療期間的營養照護開始,鉅細靡遺地說明六大營養素和水分對病人的重要,並教導如何攝取適當的份量。考量病人可能會遇到白血球減少、口腔黏膜破損、味覺改變等副作用,她在說明食安原則後也提醒病友,化療期間忌生食、加工食品,熱食保存要在六十度以上、冷食要在四度以下,避免細菌滋生;可多選擇冷的、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利用勾芡或湯汁幫助吞嚥、並盡量選擇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增加風味。最後則教導如何選擇營養品,畢竟不是所有營養品都是必要的,癌友還是要以天然食物為主,營養品為輔,選擇對的營養品才能讓治療效果更完善。

  血液腫瘤科夏和雄醫師介紹藥物治療的新進展,指出頭頸癌治療分成全身性治療與局部治療,前者包括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後者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治療方式越來越進步,病友療效更佳,存活率也更高,夏醫師除了介紹常見化學治療藥物的組合,說明上述不同治療方式相應的成效、副作用與健保給付,也分享病人在接受免疫治療下的成功案例。最後說道:「若化療無效,臨床試驗的新藥物是您的希望,所以大家不要放棄希望,一定要跟醫師討論最適切的治療。」

圖說:巫虹萱營養師說明癌症病人的營養攝取及注意事項(左);血液腫瘤科夏和雄醫師介紹藥物治療的新進展(右)。(圖/范宇宏)

  詳盡的課程安排不只吸引頭頸癌病友與家屬,也有其他癌別的病友前來參與。去年底確診婦科癌症的張小姐日前剛做完化學治療的療程,本身是護理人員的她特地前來聽講師分享。她說:「以前因為身體很痛,衛教根本聽不進去,可是現在化療結束,噩夢醒了,所以我想盡量學習,今天的課程也真的讓我學到很多癌症知識。」頭頸癌病友曹小姐則是連續兩年都來參加病友會,她笑說雖然家裡很多事情要忙,不一定有時間全照醫師說的做,可是參加活動多了很多常識與知識,大家的分享真的都很棒。

  病友活動包含工作人員、病友與家屬共約35人參與,一個上午的講座讓與會者對疾病更加認識,也在無形間凝聚了醫病情誼。

圖說:病友及家屬認真聽講,不時拿手機拍下簡報畫面、勤作筆記。(圖/范宇宏)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