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

  7月12日 上人行腳台北,上午時光,趙有誠院長帶領PGY醫師與住院醫師,在靜思堂舉行「初心不忘 醫心相傳」分享座談。現場由八位年輕醫師依序分享,在慈濟教育體系和台北慈濟醫院學習過程中的感動與啟發。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1

圖說:7月12日上人行腳,趙有誠院長帶領PGY醫師與住院醫師分享座談。(圖/范宇宏)

  趙有誠院長致詞感恩 上人給寶貴的時間聆聽分享,提到早期在花蓮興建慈濟醫院的過程,由於地處偏僻,不易找人,所以後來又成立慈濟護專、慈濟大學培育學子,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今天才有這樣珍貴的因緣,邀請到八位年輕醫師分享他們在老師帶領下的成長與感想。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2

圖說:趙有誠院長提及 上人興建醫院的不易,以及教育志業培育學子的因緣,造就今日有優秀年輕醫師們上台分享。(圖/范宇宏)

◎行醫路上 堅守初心

  有音樂跟運動才能的張孟謙PGY醫師自小受母親影響認識、接觸慈濟,參與各項慈濟活動,進入慈濟大學後成為弦樂社社長,也參與足球、自行車比賽,過得多采多姿。本業的部分則是在師長的教導下打下紮實的醫學基礎,實習期間因為感受到台北慈院的溫暖,而選擇在這裡繼續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張醫師談及行醫的初衷,花蓮求學期間,從小照顧他的阿公因大腸癌過世,當時的他無法給予任何協助,因此志願選擇大腸直腸外科。他感恩 上人創立慈濟醫療體系,讓他在人文與專業兼備的環境中成長,期待未來發揮所學,以自己的雙手,守護更多需要幫助的病人。最後,吳醫師現場演奏小提琴,優美的琴聲旋律,獲得觀眾熱烈掌聲。

  慈濟大學畢業的劉濬PGY醫師是在去年8月來到台北慈院的,畢業前夕,台灣發生COVID-19疫情,他看到台北慈院堅實的醫療團隊,帶給病人完整照護,且升格醫學中心,因此立定志向前來服務。去年歲末祝福劉醫師參與經藏演繹唱詩班,深受感動,他分享:「練習中大家不分彼此,跳脫醫院框架,為的就是讓表演做到最好,演繹時深入其境,體會到苦難當前更要保持謙卑。」未來想走耳鼻喉科的劉醫師提醒自己莫忘初心,與同儕相互砥礪,以慈心濟世。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3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4

圖說:張孟謙PGY醫師分享後演奏小提琴,獲得觀眾掌聲(左);劉濬PGY醫師未來想走耳鼻喉科,以慈心濟世(右)。(圖/范宇宏)

  「寧願在我身上劃千萬刀,也不要你們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無語良師的家訪與精神是江宜庭PGY醫師在學時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精舍授袍時, 上人將聽診器交付到手中,沉甸甸的重量提醒她認真學習、走好每一步路。對眼科倍感興趣的她,參與學校合作計畫研究,踏入研究之門,並來到台北慈院服務。江醫師認為:「雖然很辛苦,但只要病人開心出院,就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並希望可以繼續發揮良能,成為醫人醫病又醫心的醫師。

  吳若南PGY醫師出生於中部的泰雅族部落,2011年畢業於陸軍軍官學校,做到砲兵連長,也參加過美軍FACCC訓練完訓,2016年,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捩點,他的學長在年初因淋巴癌過世,自己也在同年確診淋巴癌,因此退伍接受治療。生病過程吳醫師對人生有了新的想法,而後在2020年考上高醫後醫學系,2024年來到台北慈院。吳醫師分享人生中吃的兩次香積麵:921地震時,還是小孩的他與村民成了受災戶,住在學校,幾天都只有罐頭果腹,但有一天一覺醒來,聞到撲鼻而來的麵香,這是他第一次吃;第二次,是成為職業軍人後投入八八風災救援,尋找生還者時,藍天白雲端來的這碗麵,令他對慈濟人產生敬意。不同的心境與感受,但兩次都是在災難來臨時。人本醫療尊重生命,吳若南醫師最後分享自己參與義診的感動,未來除了完成專科訓練、攻讀碩士學位外,他也期許自己投入醫學教育,發揮影響力,將善種播心,造福更多人。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5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6

圖說:江宜庭PGY醫師認為病人開心出院,一切辛苦都值得了(左);吳若南PGY醫師期許自己未來能發揮影響力,善種播人心(右)。(圖/范宇宏)

◎承師道 立志願

  內科張以業住院醫師在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是無語良師課程,他說這是一場生命教育,學到解剖學外,更讓他們看到犧牲奉獻的精神。張醫師提及自己最敬重的許永祥醫師,在世時教導專業知識,胰臟癌過世後也以身示教,成為大體老師,用生命替他們上課。第二位影響他的則是洪睿勝醫師,有一回查房時,他遇到一位阿嬤感嘆:「人老了,整天像活死人一樣。」正當自己不知道怎麼回應時,洪醫師笑說:「阿嬤妳是小龍女喔,小龍女才住活死人墓耶!」他才發現原來查房可以是個歡樂過程,張以業醫師感謝兩位老師的影響,提到病人有時候需要的只是一次開懷地大笑,不全是醫療,視病猶親不是口號,是可以實踐在日常查房中的。

  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胸腔外科楊傳智住院醫師分享,初來醫院的不安與緊張在教學部師長、同仁的陪伴下化解,並提及新人營在環保回收與感恩戶清掃兩堂課的學習。他說:「看著垃圾在親手處理後變乾淨,還能回收再利用讓資源永續,真的非常有意義。大家也一起讓感恩戶的環境煥然一新。」當時的隊輔是外科部程建博主任,原本就想去外科的他,因此進到胸腔外科,投入學習,並在老師指導下發表文章,學習漏斗胸治療並一起獲得SNQ,逐漸成長為能為學弟妹解惑的人。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7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8

圖說:張以業住院醫師從師長指導中發現視病猶親是可以落實在日常查房中的(左);楊傳智住院醫師分享在新人營的學習與收穫(右)。(圖/范宇宏)

  高瑋辰住院醫師從慈濟大學畢業後到台北慈院受訓,選擇兒科並且已經考取專科證照,次專科則是選擇過敏免疫風濕訓練。在師長的指導下,他投入研究,獲得258屆兒科醫學會年輕研究者獎。分享過程中高醫師提到:「我自己從小深受過敏的困擾,所以以過敏免疫作為次專科,感恩台北慈院師長的指導與支持,希望未來能以自身經驗陪伴生病的小朋友,繼續成長茁壯。」

  來自新加坡的腎臟內科曾培維住院醫師以「守護生命 傳承教育」為題分享,曾在新加坡海軍服兵役的他,當時在軍事醫療學院學習,受到校訓「只為讓他們活下去」啟蒙,認定救死扶傷是天職。而後在台北慈院的培育下,見苦知福,步步成長。疫情期間他積極參與染疫病人救治插管,臨床日常則是從觀摩急救到參與,更有一次值夜班時遇到病人心跳停止,他自己獨立指揮、完成插管,在主治醫師到前病人的心跳血壓就已經恢復。有感於年輕後輩遇到急救常常無所適從,曾醫師發願提升內科病房急救品質,承擔每月兩次急救教學,讓學弟妹和護理師一同參與,培養默契、提升急救品質。受他的影響,學弟妹們也陸續接續承擔教學要角。正投入專科醫師考照的曾醫師感恩上人跟慈濟給予的機會,以及師長的相助,誓願讓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情懷繼續傳承下去。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9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10

圖說:高瑋辰住院醫師想以自己過敏的經驗陪伴生病的小朋友成長(左);曾培維住院醫師曾參與大量染疫病人救治插管,也投入學弟妹的急救教育,誓願傳承(右)。(圖/范宇宏)

◎薪火相傳 接棒未來

  趙有誠院長感恩大家精彩的分享,提及:「 上人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我們面對別人時要把善、把愛種到別人心中,大家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要提醒自己謹慎跟人互動,讓人感受到愛和善。」

  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表示,師者,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應該還要再加上「典範」,醫療有專業和人文兩個面向,而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外,最重要的是還是那一份愛,期待分享的醫師們未來變成台北慈院的中堅份子,繼續發展,一同樹立典範,讓台北慈院成為台灣醫療院所學習模仿的對象。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則提到:「亞里斯多德曾說,教育的根是苦的,結的果是甜的,大家都還有許多要學習的,永續學習、終身學習,入世間才能看到世間的俗像,所以不要有分別心。」

  人文志業姚仁祿精進長指出,台北慈院不斷進步相當不容易,其中一定有能量在推動。醫療重在治病,人文志業的使命是淨化人心,與醫療同在一條船上,未來會共同遇到諸多挑戰,必須一同推素,以醫療知識加上人與人間的傳播力,愛護地球。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提及,從年輕一代看到台北慈院的傳承,醫療要從全人出發,大家一起努力,棒棒接棒不落空,這就是慈濟醫療志業的未來。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11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12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13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14

圖說:林俊龍執行長期待年輕醫師未來能成為台北慈院的中堅份子(左上);王本榮執行長提醒大家永續學習、終身學習(右上);姚仁祿精進長表示醫療與人文兩大志業要一同努力推素,愛護地球(左下);林碧玉副總期望大家一起努力傳承,接棒不落空(右下)。(圖/范宇宏)

  上人慈示,慈濟醫療體系結合教學與臨床踏實推動,期盼建立更完整的體系,為未來鋪路。並強調,生命之路要走得開闊,需仰賴眾人同心協力,不能自滿,要不斷自我提升。回顧二三十年前推動教育的熱情,如今也要投入在醫療志業上,在少子化的挑戰下,積極培養人才,持續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醫路初心不忘 與慈濟的緣20250711 15

圖說: 上人慈示,在現在少子化的世代,應該積極培育人才,持續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圖/范宇宏)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