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5,959

醫療志業簡介

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證嚴上人體會「因病而貧」,懷抱悲心繼慈善志業之後,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提昇東部醫療水平。

以延續佛教慈悲精神為立基,1979年發起建院,籌建歷程百轉千折、倍嘗艱辛,終在「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之號召下,匯聚愛心力量,共成建院善舉。1986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開啟「守護生命守護愛」之慈濟醫療志業新里程。

創院後,本著濟助貧病之建院理想,取消住院「保證金」制度,引起社會醫界廣泛漣漪。未久,獲得衛生署重視與肯定,通告全台醫療單位取消保證金制度,是為嘉惠病患之一大福音。。

啟業同步推動「醫療志工」制度,是醫護同仁最佳良伴,亦是病患與家屬心情之依託,醫護與志工團隊相伴,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從來醫界追尋之「身、心、靈」統合療護目標,慈濟醫院做到了!

爾後,繼花蓮慈濟醫院,花蓮玉里、台東關山、嘉義大林、台北新店以及台中潭子慈濟醫院,先後完成。由點而線而面,「慈濟醫療普遍化」透過義診下鄉,從城市到鄉村,山之巔、水之涯,開展全台醫療網絡。

慈濟在1966年成立之初,即由證嚴上人在花蓮、臺東等地舉辦貧民義診,1972年假花蓮市仁愛街成立「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1986年,慈濟醫院啟業後,並長期致力於偏遠地區及原住民社區義診。

1996年,一群來自社會各大醫院、私人診所的醫師、藥劑師、護理人員,在證嚴上人精神感召下,以「醫病、醫人、醫心」為宗旨,組織「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TIMA),這群有愛心、願意回饋社會的醫界人士,開啟另一個管道貢獻所長,愛心醫療網由此延伸至醫療貧瘠之地。

大愛無遠弗屆,慈濟以跨國際的慈善工作邁向國際舞台,並進一步提昇國際救援之關懷面。慈濟人醫會志工,平日以關懷居住地貧苦患者為主,執行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全科性義診服務,若國際間發生災難,亦配合慈濟賑災行動,啟動醫療救援工作。


執行長的話

在過去,醫療專業的定義很單純,只要管好我們醫師本身和病人之間的關係就行了。然而時更至今日,政府機構與全民健保制度的涉入,讓醫療環境變得較為複雜,醫病之間的關係也跟著複雜起來。

甚者,到底怎麼樣才是一位真正專業的醫療從業人員,已經引發疑問。一位醫療從業人員,特別是醫師,不僅要對他的病人負責,也被期待善盡一位好公民的責任,也就是對社會國家負責,而且,更要盡到專業的本分,對他的職業、任職機構、他的家庭、和他個人本身負責。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一直在發燒中!溫室效應導致氣溫的不斷上升,海平面升高、氣候更是瞬息萬變,在在提醒人類,迫切需要採取行動好好保護地球的環境。綠建築、節省能源、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減碳消費都是保護地球環境重要而有力的行動,這樣才能夠留給我們的後代子孫一個乾淨而健康的生存環境。身為醫療從業人員,我們每天的臨床工作都免不了用到大量自然資源,對於環境生態的保護,自然要慷慨伸出雙手來出一份力。

除此之外,醫療人員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人體,就好比地球,也需要被好好的保護。居住在一個沒有空氣污染、噪音和輻射的健康環境,是保護身體健康的第一守則。接下來,就是飲食要避開菸酒、檳榔等有毒物質,確保人體內部環境不受污染,也是很重要的。把握低鹽、低熱量、低糖、高纖維的飲食原則,每天吃的乾淨、健康,就是做好身體的環境保護的最佳方法。

輕淡口味烹調的素食,是常保健康又愛護地球的時尚生活模式。因為,葷食可說是耗損地球資源、破獲環境的一大不利因素;雨林面積大幅縮減,被改成放牧草地飼養動物;許多的動物因為人類的口欲被宰殺;還有在製作與運送肉類產品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大量的水與能量。

地球環保、身體環保之外,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環保;如何讓心靈免於貪婪、傲慢、忌妒的侵蝕,是非常重要的自修功課。如何去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付出得歡喜」,享受去行動付出、參與助人的喜悅,達到心的永恆平靜。

我們許下三重承諾,第一,要好好照顧病人,第二,視自己為社會國家及地球的一份子而願意付出,第三,則是要堅守醫療崗位,更照顧好家人與自己。如何在這些責任之間取得平衡,又能心平氣和地歡喜付出呢?慈濟醫療志業的每一位同仁,大家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