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被問到「先擦哪條藥膏」或是「先擦藥膏還是先擦保養品」,除了特定目的條件外,目前並沒有真正的定論,但怎麼用會比較好,下面提供幾點建議參考。
考量劑型特性為原則
外用藥與保養品的先後順序,可取決於治療目的以及藥物與保養品的特性。不論是藥物或是皮膚保養品都可分為親水性(water-based)與親油性(oil-based),原則上「越親水性的成分應該要先擦,而越親油性的成分則要後擦」。不難想像,若是皮膚上已塗上一層厚厚的親油性劑型,親水性劑型就無法穿透,而影響到親水性劑型的吸收。一般來說,外用藥可分為水劑、凝膠、乳膏及油膏等4類。其中,水劑與凝膠偏向親水性劑型,而乳膏及油膏則偏向親油性劑型。
所以,依劑型特性來說,在化妝水之後,就可以使用水劑或凝膠類的外用藥,使用後等待5分鐘再接著乳液等保養程序;而乳膏及油膏類外用藥,建議在化妝水及乳液後使用,並且至少等10分鐘待藥物吸收後,再使用乳霜等霜狀保養品。
不同情境下的使用順序:外用藥與乳液的使用順序應因病況與產品性質而不同。
1. 先用乳液,後擦藥膏
乾燥或敏感性皮膚的病人(如:異位性皮膚炎、乾燥性皮膚炎等),保濕是基礎步驟。可以在洗澡後,皮膚尚有濕潤度時全身塗抹乳液鎖住水分,接著在患部塗抹藥膏。先擦乳液能在皮膚表面形成鎖水屏障,維持皮膚的濕潤狀態,進一步提升後續藥膏的吸收。目前大部分專家會建議此種使用順序,主要是認為偏水性的乳液可以軟化角質,增加皮膚含水量以增進藥物吸收;此外,若先擦保濕乳液,再使用刺激性的藥膏,可減少皮膚炎的發生。
2. 先擦藥膏,後擦乳液
部分情況(如青春痘或使用特定外用藥膏),先在局部擦藥膏,待藥物吸收後再擦乳液的順序,能加強藥效並且透過保濕減少乾燥和脫皮的不適感。此種使用順序適合青春痘病人,或是對藥膏已適應且無刺激感者。有些醫師(以小兒科居多)會請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先塗藥,主要是小兒科醫師會使用的類固醇藥效往往不會太強,在病人剛洗完澡,角質層打開的情況下用藥,相同效價的藥物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3. 乳液與藥膏混合
首次使用刺激性較高的外用藥(如A酸、杜鵑花酸等)時,直接塗抹可能容易引起紅疹、脫皮或不適感。此時,將乳液與藥膏混合使用(建議乳液與藥膏混合比例為1:1或1:2),能降低藥物的刺激性,還能增加皮膚耐受度。此外,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乳液與類固醇藥膏混合使用,也有助於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同時提升保濕效果。
4. 僅使用藥膏,不使用乳液
在特殊皮膚狀況下(如過敏性濕疹或抓傷導致皮膚傷口),儘量避免使用保養品,以免干擾傷口癒合甚至可能加重症狀。此時應依照醫囑使用外用藥,優先控制發炎反應與促進傷口癒合。待皮膚狀況穩定後,再進行保濕,才能達到長期改善效果。
總結
外用藥與保養品的正確使用方式關乎皮膚健康。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依據病情、現況,選擇適合的使用方式,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還能降低副作用發生風險。若是有用藥上的問題,都可以和專業醫師及藥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