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846

研究教育講座:轉譯醫學的展望及個人學思歷程

110年1月21日(四)16:00於3樓合心會議室舉辦「研究教育講座」,由中研院生命科學組 陳鈴津院士主講「分享」,歡迎有興趣的同仁前往聆聽。

本次主題綱要:

新藥研發從藥物開發到核准上市一般須費時 10 至 15 年,花費約 10 億美元鉅資,是一個耗時且昂貴的過程。開發經費的 75 %是投資在臨床前毒性試驗以及之後的臨床試驗。投資雖然昂貴,但卻可增壽治病,並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新藥開發過程中最主要的瓶頸就是缺乏藥物開發到臨床應用之間的銜接橋樑。而轉譯醫學的工作就是填補這個落差,讓有潛力的新藥從實驗室研發階段轉移到可施用於病人的階段。 轉譯醫學其實是個雙向管道:包括「從病床邊到實驗室」及「從實驗室到臨床試驗」的銜接工作。轉譯醫學的工作內容涵蓋廣泛, 包括在臨床研究過程中,利用病人檢體進行實驗,研究鑑定與疾病有關的基因或分子以提供作為新藥的 標靶,並將藥物的臨床反應結果做相關性分析以便找出生物指標(biomarkers);工作內容還包括臨床前動物功效測試、動物毒理學、藥理動力學以及臨床試驗等。
轉譯醫學需要廣泛多元的技術支援,專家們來自各種領域,如分子生物學家、細胞生物學家、有機化學家、工程師、生物資訊學家、醫師、護士、藥師等等,另外,也需要智慧財產權專家及投資人。
陳教授於台大醫科畢業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微生物學/免疫學博士,自勉從他專長的免疫學領域思索如何改善治癒機率很低的神經母細胞瘤,找出對抗神經母細胞瘤癌細胞的單 株抗體 anti GD2 (dinutuximab),就這樣開始了一條漫長的轉譯醫學研究旅程。申請到新藥臨床試驗 (IND) 後,先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院推動了臨床第 I 、 II 期的實驗,並主持全美多中心的第 II 期臨床試驗,驗證了他在聖地牙哥觀察到的療效。可惜當時沒有藥廠願意再投入 ch14.18 的製造做進一步研發。所幸陳教授說服美國國家癌症中心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協助抗體的製造,才能在他領導之下展開跨國的第 III 期臨床試驗。證實 dinutuximab的免疫療法能增 加 20% 治癒率 (NEJM, 2010),此一突破性的成果使 ch14.18 納入神經母細胞瘤病患的標準療程中。這也是首次以醣脂為標的成功的癌症免疫療法。
回國後的陳教授,積極的投入以常見的癌症相關醣脂Globo H 為標靶的轉譯醫學研究。他的團隊證實 Globo H-ceramide 可透過外泌小體的傳送,發揮如免疫哨站的作用以逃避免疫監控;並可促進血管增生加速腫瘤生長 (Can Res 2014) 。以 Globo H 疫苗治療乳癌證實產生抗體的病患有較佳的存活率 (JITC,2020)。第三期跨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