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蓮病房陳正裕主任和陳依琳護理長來到急診室。約莫十分鐘前,一名男性病人從10公里外的呼吸照護病房轉到台北慈濟醫院,他的病情沒有改變,可是他與家屬來到這裡尋求改變的希望。
這是台北慈濟醫院第一例從院外轉到心蓮病房準備拔管的病人。在過去,多數脫離不了呼吸器的插管病患在急性期後,會在呼吸照護病房度過餘生,少數患者則是在家屬意識到病情無力回天的那刻,與醫療團隊討論,直接在加護病房移除呼吸器,要是還有時間,才會轉到心蓮病房,選擇身心自在的方式,畫下人生句點。
圖說:簡爺爺從急診入院轉入心蓮病房準備拔管,病房陳正裕主任、陳依琳護理長向家屬說明情況。(圖/盧義泓)
◎吐納間的抉擇
70歲的簡爺爺是個模板工師傅,人生有大半歲月都在工地度過了。一年前,工作到一半的他意外跌倒,顱內出血送醫,雖然走過了危急病程,但術後肺炎讓他的肺部留下病根。他在區域醫院待了一個月,轉到下轉醫院後開始復健生活,以為過段時間就能好轉的身體,卻在兩個月後再次發生嚴重腦出血……
「其實我們都有安寧醫療的概念,爸爸也明確表示過有這樣的想法。只是當真正面臨抉擇時,就算明明知道他的決定,還是會想拼拼看,看有沒有機會讓他好起來……」簡爺爺的女兒說出多數家屬的心聲。簡爺爺呼吸器脫離失敗三次後來到呼吸照護病房,之後的四個月,「拔不拔管」成了兒女的難題。
縱使插著管子沒辦法說話,他還是能透過「握手」跟兒女互動,幾經掙扎,也確認了爸爸意願,大家在當年底取得共識:「無法事事盡如人願時,倒不如做個最佳的選擇。」
◎不再痛苦
陳正裕看著轉介單,上面有一行字清楚寫著:「本院不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他淡笑了一下,「其實沒有醫院不符合這個條例,法規上,只要兩個專科醫師認定為末期病人,病人和家屬同意,就可以執行拔管。」陳正裕解釋,拔管與否取決於醫師思維,有些醫師在養成的過程中沒有接觸到安寧醫療的概念,有些醫師是即便知道心裡也實在過不去。
幾個禮拜前,簡爺爺的兒子帶著病歷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2月10日,在救護車的載送下,簡爺爺從急診入院,收至心蓮病房。當天下午,陳正裕向家屬說明:「等一下會先給爸爸嗎啡和類固醇,如果拔管後爸爸呼吸很困難,嗎啡會持續使用,必要的時候會給他一些鎮靜藥物,這部分可以到時候看狀況決定……」
圖說:簡爺爺來到心蓮病房,護理人員悉心照護。(圖/盧義泓)
用藥後二十分鐘,陳正裕在簡爺爺的耳邊輕聲說道:「我們要把管子取出來囉,請你忍耐一下……」手起管出,在刺耳的儀器聲中,護理人員將管子伸到口腔中抽痰,呼吸治療師替爺爺罩上氧氣面罩,不一會兒,病房又恢復寧靜。三天後的凌晨,簡爺爺在睡夢中安詳離開。
◎意外走入安寧醫療
「其實受訓時期我對安寧醫療並沒有太大的興趣。」陳正裕坦言,「安寧的訓練過程要花很多時間跟功夫和家屬講話,反而不是重在醫療技術。」然而,因緣際會下他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成為心蓮病房主任,接觸此類病人轉眼將近十七年。
看盡生離死別,對這個病房的醫護而言,最辛苦的莫過於是花了很長的時間解釋,以為說明白了,家屬卻在病人入住後反悔,要求積極治療,甚至無法接受病人離開的事實。但日積月累的經驗讓陳正裕熟習各種應對方式,所以即便心臟在面對帶有敵意的家屬時仍會「砰砰砰砰」直跳,他還是能夠坦然面對,陪伴病家圓滿最後的一哩路。
此外,陳正裕也點出安寧醫療的在實踐上的難處。原來,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產生,預立醫療也逐步推廣,但是現今健保給付的安寧緩和十大對象,除了癌症末期病患、末期運動神經元病患,就是八大進入末期狀態的非癌疾病。對此,臨床上難免會遇到需要緩和醫療,卻沒有相應疾病的患者。最近,他才看了一個會診,一名嚴重感染的肺炎患者被主治醫師宣告藥物用罄,家屬也已釋懷,但翻遍病因與疾病史,這名病人都不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收案條件……。
無可厚非的無奈在臨床生活中,說明著安寧醫療這個議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有心人士一起努力。
(文/廖唯晴 影/盧義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