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與婦女都有兩成左右受尿失禁困擾,尤其生產過後發生尿失禁的比例可以高到四成,但這些受尿失禁困擾者中卻只有兩成的人出來就醫。時值母親節前夕,台北慈濟醫院特別攜手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臺灣楓城泌尿學會及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號召全台灣各地共13家醫院,於5月10日共同舉辦「媽媽寶寶乾爽特攻隊」衛教講座,呼籲民眾重視婦女及兒童尿失禁早期就醫治療的重要性。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尿床的經驗,多數家長也認為尿床是正常現象,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自動痊癒,因而忽略尿床及早治療的重要性,導致現今兒童尿失禁就醫率不到兩成。然而,隨著大腦的控制能力日趨成熟,若孩子持續尿床卻延誤治療,即有可能讓尿失禁的困擾持續到長大,更會造成長期的自卑感、焦慮、被霸凌等心理壓力及人際困境。兒童尿失禁最常見的現象為尿床,也叫「夜間遺尿症」,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尿床會受遺傳影響,若兄弟姊妹中其中一個孩子會尿床,則另一個孩子會尿床的機率只有17%;然而,若家長有一方有尿床史,孩子尿床的機率達44%;若家長雙方均有尿床史,則孩子尿床的機率高達77%。台北慈濟醫院小兒泌尿專家楊緒棣副院長表示「夜間多尿」、「膀胱過小」以及「大腦覺醒中樞不敏感」是造成尿床的三大原因,孩子就醫後通常會先請家長透過小便日記做紀錄,藉由觀察孩童每天的喝水量、喝水時間、排尿量、排尿時間來評估小便製造量和膀胱功能正常與否,視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並針對不同原因進行藥物治療。
至於女性尿失禁,無論是哪個年齡層都有20%的人因此困擾,生產之後更有多達四成的女性會出現產後應力性尿失禁,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若能早期診治,泌尿道感染的情況就有機會得到立即的改善;且約有七八成的人可以透過產後減重與凱格爾運動等骨盆肌肉的復健得到改善。其他新的保守性治療如磁波椅刺激骨盆肌肉、陰道雷射等也有相當的治療效果。楊緒棣副院長指出,保守治療半年以上仍然有嚴重尿失禁者,可以透過各式手術協助改善,讓每一位母親乾爽一生。
以8歲的吳小弟為例,吳小弟到大班時仍然每天包尿布,加上哥哥也因尿床問題正在接受治療,吳媽媽因而警覺帶孩子就醫,之後吳小弟被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楊緒棣副院長診斷吳小弟的尿床為「膀胱過小」及「大腦覺醒中樞不敏感」所致,經過服藥以及作息的調整,吳小弟的尿床狀況大幅降低。而同樣為尿失禁所擾的33歲張小姐,從小到大夜晚都會尿床,困擾非常久,成年後被診斷為成人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分娩之後則是只要跑步、咳嗽及打噴嚏都會漏尿。尿失禁這個秘密跟隨她三十幾年,直到日前規劃與友人同住,為避免尷尬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醫,服藥一週後症狀獲得改善。張小姐表示:「沒想到這麼容易就能解決困擾我三十幾年的問題,非常希望我的故事能鼓勵到那些同為尿失禁所困的人,讓他們克服心魔勇於就醫,獲得更高品質的人生。」
「尿床是可以治療的,早期找到讓孩子尿床的原因就能讓孩子的童年不再被侷限。」楊緒棣副院長強調,兒童尿失禁的黃金治療期為6歲,6歲以前可以持續觀察,若狀況沒有改善,6歲後就要積極治療,每年約有五成以上的孩子會康復;反之,若沒有進行治療,約有15%的孩子會自然痊癒,而到高年級仍持續尿床的機率為1-2%,因此若孩子仍有尿床症狀,務必要就醫。「媽媽寶寶乾爽特攻隊」活動記者會於5月10日上午於台北慈濟醫院1樓陽光大廳舉辦,現場特地邀請張小姐分享親身經歷,並在會後的衛教講座中邀請泌尿科趙梓辰醫師針對婦女尿失禁進行衛教宣導,藉此提升全民對尿失禁的認識,不畏懼就醫。
台北慈濟醫院於5月10日舉辦「媽媽寶寶乾爽特攻隊」活動記者會,呼籲民眾重視婦女及兒童尿失禁早期就醫治療的重要。
楊緒棣副院長介紹婦女及兒童尿失禁對生活品質及身心的影響。
趙梓辰醫師介紹婦女尿失禁常見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