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登半島於2024年初因規模7.6強震造成嚴重損害,慈濟基金會結合台灣、日本等地分會志工,持續援助日本,在珠洲市及志賀町發放慰問金。而在慈濟文史處及日本分會的努力下,慈濟基金會結合能登輪島塗、珠洲燒和花蓮的藝術家們於9月在台舉辦工藝復興展。9月12日,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辦公室顧問謝景貴師兄為首,與9位能登藝術家、2位花蓮藝術家、文史處和陪伴志工共14人參訪台北慈濟醫院,在張恒嘉副院長、喬麗華主秘、人文室團隊的接待下,進一步認識慈濟醫療志業。
圖說:9月12日,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辦公室顧問謝景貴師兄為首,與台日藝術家及陪伴志工共14人參訪台北慈濟醫院。(圖/范宇宏)
張恒嘉副院長致詞指出,許多人都會問:「台北這麼進步的地方,為什麼需要有慈濟醫院?」事實上, 上人在這麼多年來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發現,在大都會裡面還是有很多貧困病苦的人需要照顧。所以在台北慈院進出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經濟地位比較低的族群。而台北慈院是全台灣第一家具防震效能的醫院,即使遇到強震,也能安然無恙。「 上人一直相信,災難來臨的時候,醫院必須是最穩固的地方,讓人們有依靠。」張副院長強調,作為醫學中心,醫院每天都在處理各種困難的疾病,但院內有許多志工一起投入,協力給予病人最好的照顧。
謝景貴師兄提及,日本能登去年1月1日發生大地震,其實已經是近年來的第三次強震,2022年後能登出現群震,當地鄉親跌倒又再站起來的韌性真的很令人感動。也因為震災的因緣,慈濟在當地提供急難救助,陪伴他們度過最艱難的時刻。「能登半島是一個里山、里海的原鄉,1984年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農業遺產, 上人非常不捨他們的百年工藝因此毀損,因此當他們想要重新站起來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盡一份心力,邀請他們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台灣,讓更多人認識輪島塗、珠洲燒。」謝師兄表示,同樣受到震災的還有台灣花蓮,藉由能登與花蓮兩地藝術家的展覽交流,讓大家看見天災下藝術家們展現的韌性與態度。
圖說:張恒嘉副院長分享 上人創建台北慈院的因緣以及防震建築特色(左);謝景貴師兄期待藉由此次展覽交流,看見天災下藝術家們展現的韌性與態度(右)。(圖/盧義泓)
參訪活動由「人間有愛」的手語和台北慈院20周年大藏經揭開序幕,而後眾人走訪醫院各人文空間。慈濟師兄師姊前往能登賑災,是專業領域為輪島塗的寺西松太先生第一次認識慈濟。這次參訪,他對於志工參與台北慈院建院一事非常驚訝,提到日本通常是由國家或地方政府聘請專業團隊建造醫院,沒想到在台灣還有這樣大規模的志工支援,並且建築宏偉,使他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地震的關係認識慈濟後,寺西先生上網查詢,才知道慈濟是由 上人發起,逐漸號召許多人甚至世界各地的志工投入服務,因此他感動於無私奉獻的志工精神,希望將這份感動帶回日本,向更多人介紹慈濟。
擅長珠洲燒的日本職人篠原敬先生分享:「在其他醫院,都是病人很苦的臉或很冰冷的感覺,但是台北慈院是一家有愛的醫院,可以從每個地方感受到愛和溫暖,每個人都和顏悅色,之後想去花蓮看看,進一步認識慈濟的發源地。」本身是在醫療院所負責行銷的谷口美香女士,因為父親是從事工藝的谷口株式會社社長,這次有機緣陪同到院參訪。她分享,自己對醫院的建築與服務都有深刻的印象,包括採用木造建築,木頭帶來的溫暖感;通道寬敞,對需要坐輪椅的病患非常友善;軟體部分,谷口女士則感受到師兄姊們對病人的親切照顧。
圖說:寺西松太先生對無私奉獻的志工精神相當感動,期待帶回日本讓更多人認識(左上);篠原敬先生認為台北慈院相當有愛,希望到花蓮認識慈濟發源地(右上);谷口美香女士提及醫院對於病人相當友善,建築採木頭色調更顯溫暖。(下圖中)。(圖/盧義泓)
在專業與人文的氛圍中,參訪行程圓滿結束,一行人接續前往關渡的人文志業中心進行午後行程,期待在深入了解慈濟的精神後,有朝一日能深化台日文化交流,溫暖無國界。
圖說:眾人走訪醫院人文空間,包括器捐大捨牆(左上)、20周年布展(右上)、院史走廊(左下)、空中花園(右下)。(圖/盧義泓)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