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315

慈大新生暨家長參訪北慈 人文與醫療的結合

  8月21日慈濟大學於新店靜思堂舉辦新生暨家長座談會,為了讓學生與家長了解慈濟醫療志業的特色,特別安排到台北慈濟醫院參訪。含醫學系、護理系、物理治療系、公共衛生學系、學士後中醫學系……等各科系所,約有140位新生、家長與老師一同參與,趙有誠院長帶領從慈大畢業的醫護、行政團隊向學弟妹分享,讓大家感受教育志業與醫療志業結合下特有的醫療人文。


圖說:8月21日慈濟大學於新店靜思堂舉辦新生暨家長座談會。(圖/范宇宏)

  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表示,舉辦此次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家長瞭解到把小孩送到花蓮並不遠,念完大學未來就有機會到台北慈濟醫院服務,既能讓孩子獨立生活的機會又能銜接他們的未來。而活動除了規劃台北慈院的導覽外,還邀請慈大畢業的學長姊們經驗分享,藉此了解醫療人文特色。


圖說: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說明活動的目的與對學生的未來期許。(圖/范宇宏)

  緊接著是慈大校友分享時間。骨科吳宗樵醫師談起大學時,食衣住行可以不必太擔心。吃素、著裝費都省下來,另外還提到孩子在外須獨立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慈懿爸媽,所以進入慈濟大家庭後父母可以很放心。

圖說:骨科吳宗樵醫師提到孩子在外須獨立是一件好事。(圖/范宇宏)

  復健科黃郁婷住院醫師說:「進到醫院就要對自己和病人負責,然後永遠保持良善的心,希望大家不要當一個書呆子,要做裡外兼具的人。」PGY謝佳穎醫師分享學習經歷,慈濟大學的教學非常紮實,不管是基礎醫學或是臨床知識,老師們都很厲害。本身也透過大體解剖課程、PBL的小組討論與教學實務經驗的訓練,來增加思考及個人興趣,規畫出自己未來的目標。  

  護理師方欣惠表示,當慈濟公費生不但能替父母省錢還可以學習到不一樣的事情,像是透過做志工、進入案家見苦知福與各種臨床體驗都是培養自己更加茁壯機會,期待未來大家一起當同事。社區醫學部同仁黃彬涵說到:「慈濟大學有完整的醫療教育訓練,從在學到畢業後,北中南的醫院都可以實習或就業,投入職場後還能有機會與國外交流,開啟新的研究視野。」

圖說:復健科黃郁婷住院醫師說:「進到醫院就要對自己和病人負責,然後永遠保持良善的心」(左圖);PGY謝佳穎醫師鼓勵學弟妹們多訓練思考能力與培養個人興趣,規畫出自己未來的目標(右圖)。(圖/范宇宏)

圖說:護理師方欣惠分享當慈濟公費生不但能替父母省錢還可以學習到不一樣的事情 (左圖);社區醫學部同仁黃彬涵分享慈濟大學有完整的醫療教育訓練。(右圖)(圖/范宇宏)

  趙有誠院長跟大家分享自己18歲時,聽到一位長輩告訴他:「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這個年紀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期待,當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一定會想新學校那麼遠,吃素又穿制服,不過院長說:「在人生當中有很多事是緣分,進入慈濟大家庭是很好的因緣。」最後叮嚀新生,在醫療體系裡,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成就不了什麼事情,所以彼此間要懂得感恩、尊重跟愛,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誠正信實。他祝福新鮮人順利成功,提到:「在慈濟的大家庭裡,得到的遠比你付出得多,未來變成慈濟校友時記得回饋學校,讓學校以你為榮。」


圖說:趙有誠院長叮嚀新生,在醫療體系工作要懂得感恩、尊重與愛。(圖/范宇宏)

  隨後,一行人來到醫院參訪。學生與家長認真聽著師兄師姊介紹北慈的醫療歷史與特色,逐一參觀心蓮病房、空中花園、院史走廊、周邊血管中心、門診區與大廳。公共衛生學系林同學說:「之前就來過慈濟醫院,但一般不會到庭院,此次印象深刻的是心蓮病房沒有消毒水味,病患能安心渡過剩下的人生,而且病床可以推到外面能讓病患感受到溫暖。」

  護理系葉同學覺得北慈非常人性化,像是接駁車下來有台階,就考量到老人家和小孩上、下車的問題,一想到這點就覺得安全且溫暖。葉媽媽說道:「之前家人在這裡開過刀、住過院,到慈濟醫院來看病時,醫生也會很有耐心地慢慢解釋,讓患者家屬聽得懂,我們也才知道該如何去幫助我們的家人。」

  醫學系呂同學覺得北慈充滿人文及藝術,呂爸爸緊接著說:「不同於其他醫院,慈濟樓層的配置很方便,院內每個地方都有祈禱室,提供家屬靜心的空間。」

圖說:公共衛生學系林同學說:「印象深刻的是心蓮病房沒有消毒水味,病患能安心渡過剩下的人生」(左圖);護理系葉同學覺得北慈非常人性化(右圖)。(圖/范宇宏)

圖說:醫學系呂同學覺得北慈充滿人文及藝術(左圖);呂爸爸認為醫院的空間配置讓家屬有靜心空間。(圖/盧義泓)

  一般人對醫院形象,不外乎都是冷冰冰的感覺,但藉由安排座談與醫院參訪,讓學生與家長瞭解到慈濟大學的教學非常紮實,並且有完善的醫療教育訓練,同時也更認識慈濟醫院以人文本、尊重生命的信念。

      圖說:學生與家長認真聽著師兄師姊介紹北慈的醫療歷史與特色。上圖為金剛座(左)、院史走廊(右);下圖為空中花園(左)、心蓮病房(右)。(左上、左下圖/范宇宏;右上、右下圖/盧義泓)

(文/林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