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相當常見 (50~60%),通常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第4-5天達到高峰(可達 6~8毫克/ 100ml),第7-10天逐漸下降,約2週後多半會自行消失,所以並不需要治療。
生理性黃疸的出現,主要的原因是出生後嬰兒體內原有的紅血球破壞增加(新生兒紅血球壽命較短,平均約為70~ 90天,而成人紅血球的壽命約120天),產生了較高的膽紅素導致皮膚變黃。
紅血球受破壞後產生腎臟無法排出的脂溶性間接膽紅素,此種膽紅素必須先與血清中的白蛋白結合,然後由肝細胞內的特殊蛋白攝取,再經由肝臟的醣碳基轉化酵素作用,轉變成水溶性的直接膽紅素,然後才能從腎臟排出。
因為出生時紅血球破壞速度增加,加上肝臟機能尚未成熟,無法將突然增加的脂溶性間接膽紅素轉變成水溶性的直接膽紅素,這種種原因造成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可是膽紅素如果只侷限於循環系統內,嬰兒的皮膚不見得會變黃;足月嬰兒當脂溶性間接性膽紅素超過7毫克/100ml,血管外組織即有膽紅素,此時皮膚會有黃色變化。顧名思義,生理性黃疸一般是不需要治療,但必要時可以用照光治療。
所謂黃疸指數就是說血液中的膽紅素有多少毫克/100ml?比如說黃疸指數是10,即代表膽紅素是10毫克/100ml。一般足月兒生理性黃疸最高值約為 12毫克/100ml血液,在這以下只需多加觀察,按照一般照顧的方式照顧寶寶即可,不需特別處置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