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靜思生活營」迎來第80期,於9月12日至14日舉行。這次共有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美國、印度八個國家的179位家人參與。活動第一天,大家走進台北慈濟醫院,由趙有誠院長誠摯接待,分享溫暖動人的醫療故事。隨後分為五條動線,在志工陪伴導覽下讓家人們更深入了解院內環境,體會到「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理念,以及慈濟大愛不分國界的精神。
圖說: 9月12日來自八國共179位實業家們齊聚台北慈濟醫院。 (圖/范宇宏)
首先,由慈濟志工們帶來手語表演─「幸福的臉」為本次活動拉開序幕,帶動台下家人,現場洋溢歡喜氣氛。隨後,趙有誠院長以「珍惜光陰,利益群生」為主題,為遠道而來的家人們進行分享。趙院長表示,台北慈濟醫院在 上人的帶領下,特別注重病人身心靈的照護,不只是醫治疾病,更要了解病人在疾病的背後有沒有心靈與生活層面的困難。「治療的挑戰只是表面,其實更苦更難的可能是患者的心。」為此,趙院長特別感謝慈濟眾多志工菩薩,在院內及社區的活動中,配合醫療團隊給予患者與弱勢族群全面的支持,也因為全院上下視病如親的精神,讓台北慈濟醫院於2024年升級為醫學中心,趙院長強調「通過醫學中心評鑑沒有任何訣竅或捷徑,唯有按照標準、踏實做,做好本分事。」而將任何事情不論大小踏實做好,也是源於 上人教誨,趙有誠院長回憶起疫情期間, 上人每天都會以視訊方式參與院部會議,每次都會不厭其煩的叮囑醫療團隊穿好防護衣、保護自身才能幫助他人,「事後回想起,或許這樣的精神才是成功的關鍵。」
趙有誠院長更把握因緣,與在場的家人們分享一段深刻感人的故事,五年前,40歲的阿富體重高達280公斤,獨自住在雜亂的租屋處,因糖尿病與皮膚病所苦,長期封閉自我,即使慈濟志工多次前往關懷,他仍不願踏出家門。直到2020年迎心傳愛新人營,趙院長親自帶領醫護團隊、新進同仁與志工一同上門,不僅協助清理環境,更提供醫療照護與衛教,才逐漸化解阿富心中的自卑與隔閡。隨著彼此建立起信任,他終於願意接受治療與手術。經過自身努力,加上親友與醫護人員的陪伴支持,今年6月阿富成功減重至80公斤,重新展開全新生活。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把自己的經歷化作力量,鼓勵更多人勇敢面對生命中的難關,讓愛與希望持續傳遞。
圖說:趙有誠院長分享慈濟的醫療人文特色及感人個案。 (圖/范宇宏)
圖說:慈濟志工們帶來精彩手語表演,台下家人們隨音樂一同搖擺。 (圖/范宇宏)
圖說:現場播放台北慈院20周年大藏經,與台下家人們分享台北慈院的歷程故事。 (上圖、左下圖/范宇宏;右下圖/許金福)
在趙有誠院長致詞與分享個案後,現場播放起台北慈院20周年大藏經,透過影片將台北慈院的歷程故事分享給台下家人們,隨後在各隊輔帶領下開始今日的院內參訪。來自印度孟買的Rakesh Parik顧問平時主要負責台灣與印度社工的接軌合作,本次全球靜思生活營是他首次到訪台灣,也把對台灣的初次印象留給了台北慈濟醫院。Rakesh Parik表示此行希望能夠透過參訪,更加了解慈濟基金會的運作模式跟特色,進而體驗慈善事業對社區、社會的影響。「台北慈濟醫院給我的感受有別於傳統的醫院,並且對病人也有除了治療之外的關懷,讓我對醫療產業的責任有了不同以往的了解與感受。」他開心表示,在台北慈濟醫院的所見所聞,讓他期待在接下來三天的旅程中能夠收穫更多感動,並將這份心情與經驗帶回印度。
廖瑞萍師姊投入慈濟慈善志業已逾二十年,同時也是與癌症奮戰十多年的生命鬥士,如今病程已進入第三期,她不見低落,堅定把握有限的時光,努力體驗生命的美好。雖需以輪椅代步,仍不辭辛勞從馬來西亞遠赴台灣,圓滿多年心心念念的心願──參與全球靜思生活營。廖瑞萍師姊分享今日參訪後最大的心得,就是想鼓勵每個人在能力範圍內多行善積德,「我以前脾氣很差、原本得病也很早就要放棄治療,是慈濟的師姐勸我,現在我也會跟我的家人說一定要來參加一次生活營。我想鼓勵那些還能行動的人多做善事、加入慈濟,真的可以改變一切。」
圖說:來自印度孟買的Rakesh Parik顧問(右圖)、來自馬來西亞的廖瑞萍師姊(左圖)專注參與本次生活營。 (左圖/范宇宏;右圖/許金福)
歷經半日的台北慈濟醫院巡禮,在動人故事的分享與現場滿滿的感動中圓滿,家人們深刻體會到慈濟醫療不僅治病更能療心,也將帶著這份觸動與啟發,歡喜踏上接下來參訪四大志業的心靈之旅。
圖說:導覽師兄師姊們逐樓層介紹台北慈院環境,大家專注聆聽。 (上排圖/許金福;下排圖/范宇宏)
(文/周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