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移植病友的凝聚力及增進日常生活之照護指導,10月24日,台北慈濟醫院以「心肝寶貝 相談腎歡」為主題,由張耀仁副院長為首,中醫部魏孟鈞醫師、護理部陳依萱督導、張瑋琳營養師、徐瑛雅職能治療師、器官捐贈暨移植小組以及社服室團隊透過手作苔球、營養飲食衛教、中醫調理技巧,與17位病友、家屬共度溫馨時光。

圖說:10月24日,台北慈濟醫院以「心肝寶貝 相談腎歡」為主題,舉辦移植病友會。(圖/許耀明)
張耀仁副院長致詞提到:「移植病人在術後一至兩週,需要充足的蛋白質,以支援高濃度的藥物治療和免疫力,長期服用藥物的病友必須注意飲食均衡,避免影響新陳代謝及引發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和肥胖,希望透過大家共同努力,強化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合作,維護好健康。」最後,張副院長感謝大家撥空參與這次聚會,期待在活動中多多交流。
護理部陳依萱督導今天全程陪伴病友和家屬,她表示,病人從生病開始就很辛苦,移植後也要長期奮鬥,非常需要關心和支援,希望透過活動,讓病友從中汲取到力量,繼續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 提及辦理因緣,器官捐贈移植協調護理師林彤馨表示,透過定期聚會,傳遞最新的醫療知識與飲食建議,讓病友不感孤單,更有信心地面對未來生活。
雖然近日雨勢不斷,但病友和家屬依然不畏風雨,帶著微笑和希望抵達會場。現場設有外科加護病房陳玉蕙護理師、內科加護病房劉昱彤護理師共同構思的「希望之樹」,在團隊引導之下,眾人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顏色,將手印蓋在上頭。陳玉蕙護理師指出:「受贈者透過器官捐贈,讓生命得以延續,他們以堅強意志面對各種挑戰,因此也希望透過定期聚會讓大家彼此鼓勵、陪伴同行。」

圖說:張耀仁副院長感謝大家撥空參與這次聚會,期待在活動中多多交流。(圖/許耀明)

圖說:陳依萱督導(上圖右二)希望透過活動,讓病友從中汲取到力量;提及辦理因緣,林彤馨護理師(左下圖左一)表示,透過定期聚會,向病友傳遞最新的醫療知識與飲食建議;陳玉蕙護理師(右)指出藉由「希望之樹」,讓病友們此鼓勵、陪伴同行。(圖/許耀明)
圖說:在團隊的引導之下,眾人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顏色,將手印蓋在「希望之樹」上。(圖/許耀明)
緊接著,病友們依次自我介紹,並分享與疾病抗戰的心路歷程。有的經歷了長達二十年的戰鬥,才等來腎臟移植,而心臟移植的病友則有七年到十年的經歷。在分享中,有人講到艱辛處哽咽流淚,也有人感謝醫護團隊的細心照顧,讚嘆移植團隊的精湛醫術。病友的故事不單展現了生命的歷程,更體會到彼此之間在困難時刻所能給予的安慰和鼓勵。
隨後,工作人員發給每人苔球,「像包飯糰一樣捏緊,先用細線綁一圈,再用五顏六色的麻繩裝飾,加上香菇、小狗小飾品,最後掛上如意、幸福小吊飾。」大家聽著徐瑛雅職能治療師引導,會議桌上很快出現一顆又一顆翠綠的山蘇、洞洞蔓綠絨等小樹苗,令人賞心悅目。
圖說:病友們依次自我介紹,並分享與疾病抗戰的心路歷程。(圖/許耀明)
圖說:透過手作苔球,拉近醫療團隊與病友們的距離。(圖/許耀明)
移植病友適合吃素嗎?答案是肯定的。中餐的「蔬食饗宴」菜單由張瑋琳營養師特別設計,豐盛的餐盒有茄紅蛋捲、西芹豆包、紅藜毛豆、青菜和白菜湯。張瑋琳營養師特別強調,病人在術後一到兩週內藥物濃度較高,需要較高的蛋白質攝入,以促進身體的恢復;長期維持階段,病人需要注意均衡飲食,以避免肥胖和慢性疾病的風險,且不應忽略營養素的多樣性和飲食內容,應包括足夠的蛋白質和蔬菜,均衡飲食對於長期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移植後,病友有諸多挑戰,例如,免疫排斥、抗排斥藥造成的副作用失眠、焦慮等,和併發症出血、發炎等,都可運用中醫做輔助治療。下午的課程由中醫部魏孟鈞醫師簡介調元益氣養生茶的作用和煎煮方法,並講授中西醫合併的養生方法及穴位按摩技巧。
圖說:張瑋琳營養師分享中餐菜單的設計巧思(左);魏孟鈞醫師介紹中醫輔助治療(右)。(圖/許耀明)
因為捐贈者的無私大愛與醫療團隊的傾力協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續,期待經由此次相聚,讓病友更了解如何照顧身體健康迎接未來生活。
(文/陳美慧;整理/鄭冉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