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929

全人照護 靈性關懷培育課程

   台北慈濟醫院以「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為宗旨,秉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理念,慈悲喜捨,致力為眾生拔苦。為提升靈性關懷照護知識,,2020年11月19日台北慈濟醫院與佛教慈濟功德會合辦「靈性關懷培育課程」,以多元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專業實務,融和宗教觀點提升精神層次,讓學員不僅瞭解臨終關懷「如何做」,更理解「為何做」,共同參與靈性照護推動,達致生死兩相安的情懷。


圖說: 2020年11月19日台北慈濟醫院與慈濟功德會合辦「靈性關懷培育課程」(圖/范宇宏)

◎愛語叮嚀

    課程開始之前,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給與學員們愛與叮嚀,表示「雖然在慈濟世界裡,愛與關懷不曾缺席,但能力及視野,總還有可以精進的空間。今天能有這個因緣,特別感恩德悅師父的指導與關懷陪伴,不僅投入課程規劃,也親自推舉講師群,相信今天的訓練能讓學員們收穫滿滿。」

    心蓮病房陳正裕主任表示:「相信對很多人而言,靈性是比較不熟悉的問題,我也是在照護病人的過程,慢慢去學習應對,希望透過此課程,讓醫護同仁對靈性能有更深入的瞭解,能更敏銳察覺病人所需提供協助。」

圖說: 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及心蓮病房陳正裕主任給予學員課前愛與叮嚀與勉勵。(圖/范宇宏)

◎緩和照護非末期照護

   首堂課由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授課,他拋出「何謂靈性照護?」的疑問,文獻查證「靈性照護」有96種以上的定義,各方解釋殊異,但無論定義為何,王英偉署長告訴學員們「做就對了!」,靈性照護應跳脫理論架構,歸自本源,將靈性融入日常關懷、互動,強調實務運用。而後並以簡報及影片,說明介紹台灣與國際安寧緩和照護新趨勢,以及慈悲社區的理念。

    「不開花的時候,我們會修復環境而非修復花。」王英偉署長強調安寧緩和照護並非是末期照護,而是預防照護、沒有牆的照護,照護場域應由醫院擴至社區,透過社區、群體的力量陪伴、關懷,方能達成「從樂活到善終」的理想。

圖說:衛福部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安寧緩和照護應是預防照護、沒有牆的照護。(圖/范宇宏)

◎超越語言的力量

   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黃美玲護理長以生命教育繪本作為主軸,依序介紹生命教育繪本特色、使用方式以及臨床運用分享和注意事項。談論死亡這個議題不容易,特別是對生死尚未有清楚概念的兒童來說,但繪本擁有超越語言的力量,是協助生命關懷很好的輔助工具。」

    美玲護理長提到,自己曾輔導過一個將失去媽媽的女孩,後來女孩的爺爺回來跟她分享,孫女失去母親後常常要去看星星,爺爺問女孩:「為什麼要看星星呢?」女孩笑著回答:「護士阿姨說,媽媽化成天上最亮的星星。想媽媽的時候,我就跟星星說話,媽媽會聽到。」這個回饋對美玲護理長意義非凡,藉由繪本故事強化親人與病人的聯結,這份愛的力量,陪伴女孩走過失去母親的低潮與哀傷。

圖說: 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黃美玲護理長請學員們閉上眼睛,用全身的感覺及知覺覺察內心。(圖/范宇宏)

◎陪伴同理,用心感受

   台北慈濟醫院陳美慧護理長以「What matters-最重要的是」為題,帶學員們展開一趟靈性旅程,兼容上半天所學重點進行回顧。提到「關懷」、「善活」、「留愛」、「善終」,四者密不可分,彼此相依、相互串聯,形成好的循環,達到從樂活到善終、從生病到安寧、從醫院到社區,即是學習靈性關懷的最終目標。

    美慧護理長也分享臨終關懷溝通技巧,如:以肢體傳遞關心、引導對方多說話、摘要重點整理、同理傾聽等,並以照護病人的片段實務分享,像是透過精油按摩、熱敷、洗花瓣澡等,不只放鬆病人身心,也使家屬得到慰藉。「臨終關懷首先是傾聽、溝通、陪伴,則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用生命走入生命,即能成就人本醫療,尊重生命,最後便生死兩相安,也就是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圖說: 台北慈濟醫院陳美慧護理長講述臨終關懷溝通技巧,分享照護經驗。(圖/范宇宏)

◎飲一杯智慧的水、圓緣分享

    「飲一杯智慧的水」以自我覺察為引,德昕師父、德悅師父、德守師父、德勘師父分別帶領,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四小組,進行生命意義的探索。當學員有所困惑之處,師父們或拋磚引玉,或指點迷津,適時進行討論、提點、釋疑。

圖說:「飲一杯智慧的水」環節,師父們帶領各組學員進行自我覺察、生命探索,並為學員一一釋疑。(圖/范宇宏)

充實的課程使學員們都收穫滿滿,圓緣分享時間,長照失智個管師黃詩琦、9A賴昱伶護理長、11A護理長林秋涵、RCC護理長康芳瑜、5A護理長陳曉玫都分享探索覺察時,思及失去重要他人的遺憾,經師父們的提點,他們自我覺察,有所成長,並將遺憾轉化為愛的力量。

詩琦個管師分享自己於平溪服務時,結識了一位奶奶,要讓失智患者記得是件困難的事情,這位失智的奶奶卻認得她,總叫她「幼齒的」,然而自己沒能把握機會,見到奶奶最後一面,至今仍懷遺憾。「人要活在此時此刻,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德昕師父的提點讓她反思,是啊,奶奶雖已離開,但回憶卻永存於心中,她期許自己繼續努力,將更多愛與關懷帶給現在服務的長輩們。秋涵護理長提到:「我們很常對家屬說『把愛說出來』,但是愛容易說嗎?」父親臨終前第一次聽到母親對父親說「愛」。德律師父告訴她「愛不一定要說出口,行動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她回想雖然父親生病到離世只有短暫五天,但將其化作分、秒,也是很多的時間,將對父親的愛轉換到朋友、同事、病人,把握分秒以行動表愛。

圖說:學員們上台分享失去重要他人的遺憾,及反思後所得之成長體悟。(左上失智個管師王詩琦、右上9A護理長賴昱伶、左下11A護理長林秋涵、右下11B護理長康芳瑜、最下5A護理長陳曉玫)(圖/范宇宏)

心蓮病房護理師劉又寬表示,今天收穫了一些重要觀念,像是:安寧的推廣不在於末期的照護,更是預防、早期觀念的建立;面臨人生低潮、脆弱時刻,不見得只有專業人士能提供協助,身邊的親友、同事也能伸出援手。心蓮病房社工師林家德則分享,自己年初剛接任心蓮病房的社工,社工本身是協助醫護團隊及病人衍生的問題,但轉到心蓮病房,進入末期陪伴及臨終,除了經濟、家庭問題需處理,更需深入到心理及靈性的層次。課程之前一直覺得靈性是抽象而困難的,但經德悅師父開示「好的關懷陪伴與尊重,即是靈性的基礎開始。」他便明白,其實不需把靈性想過度艱深,由本業做起,靈性便於本質顯現。

除醫護同仁外,平時默默付出的志工菩薩們也積極報名參與課程,志工代表曹聰賢師兄表示,透過課程對於靈性有更深度的認識,不管是繪本工具的使用,還是身心靈的照護,都體會很多,臨終陪伴是醫療志工尚不足之處,這樣的課程能輔助志工們在未來做得更全面、周全。

圖說:充實的課程使學員們各個獲益良多,期許自己能做好自己能力所及,用心體察,陪伴更多病家走過失意。(左上心蓮病房護理師劉又寬、右上心蓮病房社工師林家德、最下志工代表王聰賢)(圖/范宇宏)

課程的最後,精舍師父們給予學員提醒與勉勵,德悅師父表示:「真的非常感恩大家今天用心參與,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有愛不孤單,有愛相伴真好,但相伴不相絆,有願就有力,有心是有福的,只要心心念念為人付出,有愛便能無礙。」藉由靈性關懷培育課程,學員們都回饋對靈性關懷有更深入的認識,更有所成長。未來,將活用所學,結合臨床實務,用愛陪伴病家度過每個低潮、脆弱的時刻。 

圖說:德昕師父(左上)、德悅師父(右上)、德守師父(左下)、德勘師父(右下)給予學員們勉勵與祝福。(圖/范宇宏)

(文/曹耘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