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落實全人照護精神,台北慈濟醫院教學部於11月1日上午舉辦「全人照護醫療研討會」,採實體、線上並行,共474位院內外各職類主管、醫技人員及臨床教師齊聚交流。趙有誠院長、喬麗華主秘代表院部與會,並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林天來品牌長、精神醫學部一般精神科黃宗正主任與醫療品質中心羅崇祐主任擔任主講者,通過跨職類、跨領域的對話,共同探討臨床教育經驗、生命議題及醫學倫理,互相汲取實務教學經驗,促進教學與照護品質的提升。

圖說: 為了落實全人照護精神,台北慈濟醫院教學部於11月1日上午舉辦「全人照護醫療研討會」,藉由跨職類、跨領域共同探討全人議題,促進教學與照護品質的提升。(圖/連志強)
趙有誠院長在致詞中分享醫院在實踐全人醫療上的作為:「我們每年舉辦的迎心傳愛新人營、全人照護分享競賽,都是期待透過反覆的體驗、教學相長,讓大家實際接觸並參與,進而將全人的精神落實在照護中。」趙有誠院長也感謝大家利用假日時間參加研討會,相信今日只要用心聆聽講者們的分享,一定收穫良多。教學部吳燿光主任則提及,全人照護不只是醫事人員要面對的課題,對各職類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本次邀請不同領域的講者,以期大家在接下來的課程交互觀摩,滿載而歸。

圖說:趙有誠院長表示醫院在全人醫療上舉辦許多相關活動,期待透過反覆的體驗、教學相長,實踐全人照護。(圖/連志強)
◎全人醫療 療身癒心
本次研討會上半場由鄭敬楓教研副院長擔任座長,黃宗正主任與林天來品牌長擔任主講人。同是蓮花基金會董事長的黃宗正主任,分享負責培訓宗教師的經驗,藉此講述非醫事人員如何進行全人關懷。「關懷的力量,可能超越治療本身。而關懷也不是技術,是一種態度與在場的溫度。」他表示,全人醫療分為身體、心理、社會與靈性四個面向的關懷,並不侷限在醫療專業上,透過「關懷三步驟練習:傾聽、同理、陪伴」,可以培養共情能力,只要主動觀察、真誠問候,並在發現異常時即時通報醫護,非醫事人員也能以簡單的言行帶給病人尊重與守護。黃宗正主任同時呼籲,全人醫療講求「善生善終」不只是醫事人員的使命,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和接受安寧緩和醫療(DNR)」或「預立醫療決定(AD)」可讓病人預先以自主意識,圓滿生命的最終抉擇。
林天來品牌長以「生命,是一種選擇。」為題,分享「閱讀的力量」如何形塑人生方向。他回顧從花蓮高中機械科畢業、到花蓮女中擔任工友兼職圖書館員的經歷,當時將校內兩萬多本藏書全數讀完,最終因一場徵文比賽而進入天下文化,從倉庫管理員一路成長為社長。透過這段人生歷程,他強調閱讀能啟發思考、深化自我對話,讓人看見內在價值與生命意義。「閱讀可以淨化己心,也讓我們理解他人、理解世界,這正是全人照護中『身、心、靈』整合的基礎。」並引用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的人生三問,提醒大家不只要照顧身體健康,更要反思心靈與價值的方向,從閱讀中學會為生命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圖說:黃宗正主任(左)與林天來品牌長(右)擔任主講人。黃宗正主任分享非醫事人員如何進行全人關懷,林天來品牌長則以「生命,是一種選擇。」為題,講述如何形塑人生方向。(圖/連志強)

圖說:本次由鄭敬楓教研副院長擔任研討會上半場的座長,為講者引言。(圖/連志強)
◎相學相長 精進全人照護品質
研討會下半場由吳燿光主任主持,羅崇祐主任登台主講,探討如何將臨床倫理危機化為全人照護契機。羅崇祐主任提到:「醫學倫理的原則是尊重自主、不傷害、行善與正義,但在實際臨床現場,這些原則往往彼此拉扯。」在法律規範無法做為唯一判斷標準的模糊地帶時,倫理思辨能力就是臨床醫療人員必備的核心能力。羅崇祐主任以真實案例出發,講解如何運用「四象限分析法」從醫療適應性、病患意象、生活品質與情境特徵四個面向,協助醫療團隊在病人自主、家屬意願、專業判斷與法規之間找到平衡,進而實現真正圓滿的「善終」。並在總結時強調,提升醫療上的倫理思辨能力,除了利於臨床判斷、提升醫病關係,更是一種全人照護的實踐。

圖說: 研討會下半場由教學部吳燿光主任(右)主持,醫療品質中心羅崇祐主任(左)登台主講,探討如何將臨床倫理危機化為全人照護契機。(圖/連志強)
綜合討論環節中,現場與會者提出「如何在忙碌的診間落實『關懷與傾聽』」、「臨床上如何化解病人與家屬的矛盾」等實務問題,講師們逐一回應。趙有誠院長也針對林天來品牌長的分享發表心得,表示今日課程內容對年輕同仁將有許多幫助跟啟發,期待明年新人營或院內講座也能排進課程,讓更多同仁有機會聆聽。來自輔大醫院門診的丁美月護理師則分享:「這場研討會帶給我很多收穫,不僅是充實醫療專業、了解全人照護的核心,更是因為很多內容值得反思,並且運用在生活之中。」研討會在熱絡交流中畫下句點,台北慈濟醫院將持續推動全人照護教育,用愛與尊重守護民眾健康。
圖說: 綜合討論環節中,現場與會者提出實務問題,講師們逐一回應。來自輔大醫院的丁美月護理師(左)表示收穫良多,值得反思並運用在生活中。 (圖/連志強)
圖說:研討會精實的內容讓台下與會者認真聽講,不時舉起手機記錄。 (圖/連志強)

圖說:趙有誠院長(上圖中)、鄭敬楓副院長 (左圖右)及吳燿光主任 (右圖右)為本次三位講者獻上感謝狀。(圖/連志強)
(文/周子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