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442

跨域行醫系列(三)偏鄉與「醫」的距離

  天燈冉冉升起,每到元宵節,平溪總有上萬名遊客造訪,欣賞百燈齊放之美。但燈熄人散,僅留下熱鬧後的餘韻讓在地孤老者細細品味。在地土生土長的白石里里長賴明焜便提到:「煤礦產業曾替平溪帶來繁榮,但現今年輕人都得外出討生活,只剩下以前作礦工的老人家。大家的生活雖然很快樂,但畢竟這裡沒有醫院,出了事情只能送衛生所、叫救護車,來回一趟幾個小時就沒了……真的很不方便。」短短幾句話,足見當地醫療隱憂。


圖說: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廖振凱醫師到平溪進行巡迴醫療。(圖/廖唯晴)


圖說:周末假日,廖振凱醫師亦參與醫療團隊的平溪義診。(圖/焦淑惠)

◎看到醫生 就很開心

  炎陽高照,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廖振凱醫師從醫院驅車駛上平溪山路,約莫50分鐘,車子停妥,他帶著三名志工步上三層樓高的階梯,來到余爸爸的家中。

  有感於偏鄉地區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分散,無法吸引醫師前往開立診所,銀髮族又常有就醫需求,因此政府自2005年開始辦理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讓醫師提供定時、定點的巡迴醫療服務。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自2015年加入政府巡迴醫療計畫,並於2020年開始委派中醫師前往平溪進行診療。2022年,初到台北慈濟醫院的廖振凱醫師不但會利用自己的周末假日前往平溪義診,更承接此項巡診計畫的任務,經執行一段時間的定點醫療後,他將診療範圍延伸至出不了門的個案家中往診。

  年近七旬的余爸爸因為心肺功能不佳必須仰賴氧氣生活,老伴過世多年,膝下五名子女皆患有智能障礙或身心疾病,從不與鄰居往來,就連前去他家施打疫苗的衛生所人員都有被趕出來的經驗,是當地眾所皆知的「孤僻家庭」,在2022年底被轉介到廖醫師的團隊。廖振凱提及:「前期看診時余爸爸都不太講話,頭髮長長、亂七八糟的,是拜訪很多次以後,他才同意我們義剪,慢慢熟絡。」

  余爸爸的大兒子上個月初才過世,還處於傷感中的他一見到廖振凱,立刻拂去陰霾,開心說道:「我就想這時間你們應該要到了,等了好久,一直在算時間。」兩坪大的小房間裡,醫師屈膝蹲在余爸爸身旁,拿著病歷問診、針灸;同行的志工則在房間外與兒子聊天,溫言軟語的寒暄令這家人高興不已。余爸爸也用道地的台語回應:「平溪沒有醫院,只有衛生所,也不是每個來家裡的醫生都這麼親切,廖醫師很尊重人又願意讓人問問題,所以我只要看到他就很開心。」

圖說:僅約兩坪的房間裡,廖振凱醫師屈膝在側,替余爸爸問診、把脈及針灸。(圖/廖唯晴)

◎巡迴醫療 看盡偏鄉百態

  看到醫生就很開心的人不是只有余爸爸,有一回,廖振凱來到菁桐的長者關懷據點,在地居住超過五十年的胡詹明珠女士看到醫生便拉著他說個不停:「對面有個人臥床很久,整天躺在沙發不出門,醫生你去給他看一下啦!」笑著應允,但當事人到底有沒有看診意願都是未知數,廖振凱在替兩位長者看診後,起身前往個案家中,經過溝通與說明,取得同意後才問診、扎針。


圖說:廖振凱走入案家,照顧無法前去看診的長者。(圖/廖唯晴)

  在平溪,每個個案都有自己的故事。一名八十多歲的失智阿嬤與六十多歲的中風兒子獨自住在離衛生所最遠的山上,雖然有印尼看護工,可是語言不通,只能倚靠翻譯網站,阿嬤每次看到醫療團隊,都會重新問一次:「你是誰?」兒子則是被失望、憤怒、絕望等情緒影響,足不出戶。然而在廖振凱的屢次造訪下,阿嬤終於記得這位醫師,也成功說服兒子至衛生所復健。

  同樣幸運的還有七十來歲的阿公,歷經兩次中風的他獨自住在白石里的偏僻民宅,但甭說沒水沒電了,連門窗都無法好好關上,令廖振凱不禁擔憂:「年初的冬天這麼冷,他會不會又冷到中風?」於是看診後,他將個案轉介至慈濟人醫會,慈濟志工也介入關心,替阿公租到小房間,改善他的生活品質。

圖說:平溪的每個長者都有自己的故事,廖振凱前往病人家、關懷據點提供診療服務。(圖/廖唯晴)

  「巡迴門診的個案多為老年人,若是6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很高的比例是身心障礙者像視障、聽障、智能障礙或行動不便以及弱勢族群。」廖振凱說。醫院承辦的巡迴診次固定在星期三下午的平溪衛生所,過往的往診僅止於衛生所外走路五分鐘可到的範圍內,而廖振凱接手醫療服務後,擴大往診區域,深入社區更偏遠的角落。

  話說至此,廖振凱相當感謝志工們的協助,畢竟往診時身邊苦無資訊設備,僅能在現場將病人的健保卡和手寫病歷拍照回傳醫院並建入系統,讓病人得以當天用藥。「因為慈濟志工不計辛勞,長期關懷膚慰這些居民,才能打開他們封閉的心。」他說。

◎盼拋磚引玉 改善偏鄉醫療

  至於巡診現場,其實也是經過一番折騰才有現在的規模。「我一個禮拜前就要想好帶什麼藥,因為現場沒有包藥機,所以要用早一輩的方式將藥粉倒在罐子裡搖勻,寫上名字後才給病人。」承接業務後,他逐步改善看診流程,從手寫病歷到電子設備建置,小小的衛生所診間已成為中醫患者完善的看診場域,求診病人也在當地居民口耳相傳中增加,甚至有病人專程從石碇、瑞芳甚至汐止坐車到平溪來看中醫。


圖說:廖振凱為首的醫療團隊在平溪衛生所替民眾看診。(圖/廖唯晴)


圖說:小小的衛生所診間,比照醫院規模報到、看診、發藥、針灸、繳費一應俱全。(圖/廖唯晴)

  老年人常見疾患不外乎肩頸痠痛、膝蓋痛、失眠、心肺功能不全等,對中醫師來說習以為常,結束一整天的服務,廖振凱分享:「在偏鄉看診有許多東西要克服,可是把長者們的身體、心理照顧好,會讓他們覺得人間很有溫暖。」

圖說:現場沒有包藥機,中藥師要先將藥倒出,再倒入罐子搖勻,完成配藥。(圖/廖唯晴)

圖說:診間遇到聽障患者,廖振凱醫師用打字的方式溝通問診(左);並替病人針灸。(圖/廖唯晴)

  打破距離隔閡,走進偏鄉著實打開了廖振凱的眼界,他說:「我在十多年前曾有機會參與義診相關規畫事宜,當時覺得雙北是首都圈,又是首善之地,經濟、產業都遠比其他地方好,應該不太有偏鄉醫療需求。」經過一年多的洗禮,現在,他推翻自己當初的想法:「雖然身在首都,但苦難者不少,有苦的人走不出來,只能靠我們走進去,若能從自身做起,拋磚引玉,就能有更多的人力投入偏鄉醫療,造福當地居民。」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