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溯至十多年前,年幼的謝佳穎就已經在父親的診所「觀摩」了,身為兒科醫師的爸爸總是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辦法,讓小病人願意配合看診。「看著爸爸陪著小朋友跳舞的畫面,總讓人會心一笑,那些看似隨興的互動裡,其實藏著獨屬爸爸的智慧,也是他教會我最重要的事。」而現在作為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住院醫師第二年的謝佳穎,也踏上父親來時路,篤志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醫師,守護孩子們的健康。
圖說:謝佳穎踏上父親來時路,疫情期間,她也至診所協助相關庶務。(圖/謝佳穎提供)
◎學校到醫院的第一課
從醫學系到醫院,PGY到住院醫師,都是不斷學習的過程,謝佳穎說:「不同於在學校,進到醫院,就要承擔面對一線的責任,不只是診療疾病,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而她的第一堂課,就是學會與臨床護理端的溝通。記得PGY剛進內科時,謝佳穎遇到一位情況較不穩定的個案,所以在醫囑上標示密集監測需求,可當時護理人力繁忙,照護節奏與預期有落差,讓她意識到——醫療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不是我想到什麼就能馬上做,還要考慮實際執行面。」謝佳穎坦言,當時才體會到臨床上醫護之間需要緊密合作與溝通,醫師的決策不能只是從醫學角度出發,還要理解照護流程與人力現實。
後來,她一步步跟著老師學習,從中漸漸找到團隊溝通的平衡。目前在小兒加護病房服務的她,最常接觸的便是加護病房邱馨慧主任與新生兒科趙露露主任,在謝佳穎眼中,這兩位醫師是團隊的定海神針,無論任何狀況發生,總能穩定調度,與每位醫護人員都建立良好且有默契的關係。
回想起有次曾遇到三個月的寶寶因為泌尿道感染住院,靜脈留置針並不好打,嘗試了五次都打不上,但在臨床考量上,病人能以靜脈注射是最理想的,所以還是請護理師繼續操作。面對家屬的質疑,謝佳穎在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與團隊及家屬討論,最終決定改為肌肉注射。這件臨床的小插曲,也讓她更學會如何站在各方立場設想,她說:「在兒科,會與護理師們一起互相討論對病人的處置,如果可以多想想護理師會面臨的困難,提前一步站在對方立場考量,我想無論是對病人或是醫療端都能達到最好的平衡。」
◎當生命按下快轉鍵
不久前,兒科加護病房收治一位年僅10歲、確診重症A型流感的孩童,但病程變化迅速,抵達急診後沒多久就意識不清甚至沒辦法回應,最終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炎,隔日出現多重器官衰竭。雖然有多位主治醫師聯合搶救,可孩童最終仍不敵病魔,離開了這個世界。短短三天,謝佳穎面對生命無常帶來的衝擊,她坦言,那段時間看著孩子承受病苦、父母內心猶如火烤,所以沒有太多時間低落,只能專注當下,思考還能夠怎麼幫助這個家庭。
謝佳穎當時只能夠抽離情緒,好好向家屬解釋病情,用理性的方式回應他們的擔心與自責。但當一切塵埃落定,情緒翻湧而來,她的心中總有難過、挫敗與不捨,不斷反省還有沒有什麼地方能做得更好。這樣的心情,直到聽見邱馨慧主任同家屬好好說明醫療團隊的決策過程,更為後續一家人的心理調適提供建議時,才漸漸撫平。「孩子現在不痛苦了,你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無論是身體或是心理。」聽到邱主任對家屬的關懷,謝佳穎也漸漸釋懷。
而在這過程中,邱馨慧主任也看見謝佳穎長足的進步,和團隊的默契配合、與家屬解釋病情、整理病歷與主治醫師討論,都能顧慮到細微處,邱主任提及:「兒科加護病房面對的狀況相對複雜,佳穎從一開始執行侵犯性檢查會有些緊張,到現在已經十分熟練,團隊間配合也很流暢,希望能對自己更有信心,因為她學習上是十足的認真與細心。」
圖說:邱馨慧主任(左)指導影像學檢查,謝佳穎勤作筆記。(圖/范宇宏)
◎點一盞照亮前路的燈
面對小病人,謝佳穎笑稱孩子們是很精細的生物,無法預知下一秒會出現怎樣的變化,但幸好過去曾受到AI虛擬人教學與高擬真訓練,不斷在模擬情境中演練醫療處置、臨床決策及醫病溝通。其中一次高擬真超音波練習最讓謝佳穎印象深刻,那是模擬外傷病人發生氣、血胸情形,醫師如何帶領團隊以最準確、迅速的方式進行處置,逼真程度猶如臨床現場。謝佳穎表示:「突發狀況一發生,難免有兵荒馬亂的時候,但因為大量練習的經驗,下意識就知道該做什麼。」
前陣子至他院外訓,那裡的整體節奏快了許多,每每在病房都只能短暫停留,幾乎沒有時間多說幾句衛教關懷,甚至都記不得病人的名字,這讓從PGY就在台北慈濟醫院實習的她有些不習慣,因此特別提到慈濟的醫療志工體系,認為是醫療團隊堅定的後盾,也是病人情感的倚靠。
前些日子,加護病房照護一對早產雙胞胎,媽媽產後離世,留下珍愛的寶貝與不知所措的丈夫,每每查房,謝佳穎總會在病床前停留多刻,不敢想在生命的無常衝擊下,家屬還能如何重拾希望。但看見每到會客時間總會準時出現的志工們,謝佳穎知道,希望近在眼前。在醫療團隊專注於治療的同時,志工們用最樸實的方式填滿家屬心靈的空隙,為這個家庭點一盞照亮前路的燈。
圖說:謝佳穎跟著趙露露主任(左),學習早產兒照護重點。(圖/范宇宏)
◎堅定選擇 成為理想模樣
儘管從大環境來看,兒科現況面臨諸多挑戰,醫療資源緊縮、人力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少子化的趨勢,更讓兒科醫師肩上的壓力不降反升。相較於成人科,兒科病人的病程變化更快,每一位孩子都是家裡的「唯一」,面對家屬情緒壓力轉嫁,謝佳穎不諱言,有時候最難的不是醫療判斷,而是消化家屬所釋放的各種情緒,有些話語尖銳、有些眼神質疑,但那背後其實是深深的害怕。她說:「醫師不只執行診療,更要在情緒的波濤中,穩住自己的立場與情感,設法讓家屬相信,我們正在盡最大的努力。」而能讓她堅持下去的,不是多麼壯闊的使命感,而是在看見孩子的笑容、家屬的感謝、老師的堅定以及志工的陪伴後,更堅定自己的路。
謝佳穎認為自己最明顯的成長,是從「不知怎麼做」到「能夠引導他人」,過去是尋求學長姊的經驗,如今也有了分享的責任。她說,最想傳達不是治療答案,而是思考的方向,「每個病人、每個情況都不一樣,學會怎麼看問題、想問題,自己去判斷,不是只等待別人告訴你該做什麼,是我想分享給學弟妹的事。」
這樣的改變,在臨床工作中發酵。曾在小兒急診輪訓時,照護過的孩子回診,家長看見她會主動寒暄,讓謝佳穎覺得自己的努力有人記得、也被信任。現在的她,也正在繼續走出理想的模樣——一位既果斷又溫柔的兒科醫師,在每一個被信任的時刻,更加確定自己的選擇。
(文/鄭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