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延燒逾3年,期間感染管制中心吳秉昇副主任一肩承擔台北慈濟醫院各方面感控規劃,創造良好的防疫成效,榮獲第十屆新北市「醫療貢獻獎」,於11月6日前往新北市政府領獎。
圖說:感染管制中心吳秉昇副主任獲頒醫療貢獻獎,11月6日前往受獎。(圖/連志強)
圖說:趙有誠院長與吳秉昇副主任歡喜合影。(圖/連志強)
現職台北慈濟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主任的吳秉昇,同時也是兒科部主治醫師,專長小兒感染症醫學。2020年新冠病毒席捲全球,感管中心承擔起台北慈濟醫院感染管制的重任,無論是從疫情動線追蹤、防護部屬、教導醫護人員穿脫防護衣、規劃戶外篩檢站、開設專責病房,感管團隊及吳秉昇副主任都親身參與,且開設相關專題講座,讓同仁即時了解病毒最新進程與防疫規定,帶領同仁堅守防疫戰線。
圖說:吳秉昇副主任與團隊討論規劃感控動線(左);教導醫護人員穿脫防護衣。(右)(左圖/范宇宏、右圖/盧義泓)
吳秉昇副主任積極在相關研討會上分享感染控制及染疫兒童照護的經驗,於「新冠病毒感染醫療照護學術研討會」中,吳秉昇副主任以「重症責任醫院COVID-19疫情防疫作為」為題,指出新冠肺炎的院內感染不易避免,應思考發生後的應變處置計畫。「蒙古第四醫院交流研討會」中,針對染疫兒童照護要點進行分享,發揮無分國界的大愛精神。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也邀請吳秉昇副主任錄製《COVID-19確診個案調查與感染管制分享》及《醫療機構如何動員收治新冠病人之回顧與建議》衛教宣導影片,供各家醫院參考學習,提升各院感控品質。
圖說:吳秉昇副主任在相關研討會上分享感染控制及染疫兒童照護的經驗。(左圖/盧義泓、右圖/范宇宏)
而吳秉昇副主任除了感染管制作業與兒科臨床業務外,亦協助專責病房照顧出現急性併發症的染疫幼童。
2歲半的揚揚確診後第三天突然高燒至41度,被救護車送到急診,抵達時心跳每分鐘達200下,意識模糊且呈現嗜睡無力的狀態。抽血檢查發現前降鈣素(PCT)發炎指數高達17(正常值<2),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腦部有些微腦水腫,懷疑有併發腦炎跡象,當下立即住入兒科加護病房,抱著「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唯一」的心情,吳秉昇副主任與兒科團隊全力救治,針對孩子出現的全身性或急性發炎、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肝功能異常等種種變化,第一時間使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等針對腦炎的用藥來控制感染及發炎,PCT也降至正常範圍,腦壓恢復穩定,轉至一般專責病房觀察後平安出院。
6歲的暄暄因確診新冠肺炎輕症的緣故,由媽媽陪伴居家照護。可是退燒兩天後,暄暄突然雙腳小腿疼痛,無法站立、行走,甚至碰到就痛得受不了。一開始,媽媽以為是抽筋疼痛,替女兒按摩雙腳,雖然稍得舒緩,但仍然沒辦法站立跟行走,於是隔天掛了台北慈濟醫院視訊門診,在醫師建議下到急診收治入院。吳秉昇副主任抽血發現,暄暄血液中的磷酸肌酸激酶(CPK)高達6900 U/L(正常值小於300U/L),診斷為染疫後併發的「橫紋肌溶解症」,為避免併發急性腎衰竭,醫療團隊即時以點滴輸注大量生理食鹽水,補充水分,幫助代謝,隔天,暄暄的腳痛情形大幅改善,已能下床行走,三天後恢復活力,返家隔離。
圖說:吳秉昇副主任在專責病房照顧確診小病人。(圖/范宇宏)
此外,吳秉昇副主任也致力走入社區,宣導衛生教育,台灣是結核病中高負擔國家,文獻資料顯示,結核病接觸者若遭受感染成為潛伏結核感染者,兩年內發病風險最高,之後隨著時間逐年降低,但終生均有發病可能。在潛伏結核感染期,因患者體內潛伏存活的結核菌數量並不多,若施予潛伏結核感染之治療,則可有效減少日後發病的機會。為降低潛伏結核感染者因發病造成疫情傳播的風險,吳秉昇副主任自2005年至今,積極參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針對潛伏結核感染者推動的《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計畫》,並擔任潛伏結核感染治療指定之合作醫師。同時,吳秉昇副主任也自2006年參與疾管署《腸病毒醫療網辦理提升計畫》,擔任新北市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的聯繫窗口,舉辦衛教講座,廣邀鄰近社區醫療院所知醫護人員,以期提升腸病毒責任醫院及周邊醫療網路對於腸病毒重症的警覺與應變能力,確保轉整效率與醫療品質。
此次獲頒「醫療貢獻獎」,吳秉昇副主任感恩表示:「從醫的20餘年中,我很感恩在不同情境下學習到各種面向的醫療,從小兒感染到感染管制各方面,都大大豐富我的視野及經驗。兩年多前開始的新冠病毒疫情,則是讓醫療團隊重新檢視防疫措施,從動線規劃到專責病房的設置,從個人防護裝備到定期員工追蹤及群突發的疫調,讓我們省思在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威脅下,如何堅定地守護醫療照顧的堡壘。我衷心感謝台北慈濟醫院的醫療團隊,讓我們繼續從學中做、從做中學,繼續守護生命的磐石。」
(整理/鄭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