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287

職志攜手 整形人生

  「很多人聽到整形外科都會想到醫美,但這不是我的志向。我的志向是顯微重建手術,我希望開完一個刀,可以改變一個病人的人生。」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魏林瑰醫師娓娓道出從醫理想。

  2021年11月9日,魏林瑰醫師隔著螢幕與一年前手術的病人阿德雲端相見。這是個不多話的病人,見著許久未見的醫師,他配合指令從一數到十、撕下麵包放進嘴裡……,看到阿德右邊的臉頰因為這些動作出現微微起伏,醫師和陪伴的志工都露出了笑容。


圖說:11月9日,魏林瑰醫師隔著螢幕視訊關懷一年前手術的病人阿德。(圖/盧義泓)

◎人生改變的起點──遇見慈濟

  四十七歲的阿德從小跟著媽媽、弟弟在嘉義生活,單親的緣故,一家人的經濟並不富裕。國小畢業後,阿德離開家到台北賺錢,借住在塑膠工廠裡,過著打零工的生活直到成年。從學徒、師父到工頭,阿德靠著不間斷的努力在三十幾歲就成為泥作建設公司的老闆。

  然而,維持公司營運並不容易,為了紓壓,阿德白天賣力工作,到了夜晚,就跟三五好友抽菸、喝酒、嚼檳榔……,就這樣,喝醉就睡覺,睡醒再工作,惡性循環,日復一日。終於,幾年過去,他開始力不從心,工作沒多久就開始喘,就醫檢查發現「先天性心房中膈缺損」,但還沒治好,又發現「唇癌」上身。體力衰退影響工作,阿德接到的案子越來越少,不想連累家人的他沒有跟媽媽講,拖著、拖著,最後坐吃山空,連健保費都繳不起,被房東趕出家門,成為蘆洲街友。

  流落街頭後,阿德曾試著打電話回家,但物換星移,家裡的電話已經打不通了,他也沒有媽媽的手機號碼,可以說徹底與家人斷了聯繫。

  無家可歸的生活持續到2020年,阿德被慈濟蘆洲基金會的李佑興師兄、蔡月女師姊發現,經過三番兩次的鼓勵與陪伴,他終於答應就醫。

◎為癌症手術做準備──微創治心

  2020年6月,台北慈濟醫院社服室吳芳茜主任接到基金會傳來的照片──他們要轉介一名口腔癌患者來院治療。照片裡的阿德,右邊顏面被一顆不規則形狀的大腫瘤占據近四分之一,嘴唇更是被侵犯到幾乎看不見。吳主任趕緊替阿德掛了耳鼻喉科,並請蘆洲區的志工將病人帶來醫院。

  這時的阿德已經是口腔癌第四期患者,但礙於先天性心房中膈缺損會增加癌症手術與照顧的風險,醫療團隊決定先「治心」。手術安排在六月中旬,這段時間,吳芳茜主任持續與李師兄、蔡師姊聯繫、討論「如何解決健保欠費」、「如何將戶籍從嘉義遷到台北,好申請低收入戶」等問題,並逐一解決。而就在師兄師姊辦理戶籍遷移時,也順利連繫到阿德的母親,遂順勢協助老人家北上與兒子見面。

圖說:阿德母子在志工的協助下團圓(左);醫療團隊召開家庭會議,說明手術方式(右)。(圖/台北慈濟醫院)

  在過去,心房中膈缺損的患者可以透過內科手術封堵缺損處,但檢查發現阿德的心臟結構並不適用,只能以外科方式進行治療。考量心臟位於前縱膈腔,與喉嚨相通,若採傳統開胸手術,不但傷口大、離頭頸部也近,未來若要執行癌症手術,不但有所影響,嚴重甚至會發生感染。因此,心臟血管外科諶大中主任選擇在阿德右邊胸腔劃一個三到四公分的微創切口,伸入內視鏡器械,利用心包膜補片將缺損處縫補起來。手術非常順利,阿德的「喘」在幾天後便有明顯改善,因此兩個禮拜後,他轉到耳鼻喉科病房,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戒菸,為癌症手術做準備。

◎跨科合作 除瘤換顏

  7月初,耳鼻喉科黃同村主任、整形外科魏林瑰醫師聯手為阿德「除瘤換顏」。黃同村主任表示:「手術最難的是重建,因為腫瘤實在太大,已經從口腔內蔓延到口腔外,如果挖掉整個病灶就要切除嘴角。但嘴角是維持嘴巴形狀最重要的部分。」魏林瑰醫師也提到,嘴唇之所以能做各種不同動作是因為周圍的口輪匝肌,而癌症切除後,就算在臉上縫上一塊肉,病人也無法透過神經、肌肉自由活動、進食、說話,終其一生,臉部都會像面具一樣,沒有表情。

  為了突破這層障礙,術前魏醫師特別與黃主任討論,請對方在切除病灶時盡量保留顏面神經,以利重建與復健。手術當天,黃主任順利找到了顏面神經五大分支的其中兩條,做了記號,之後,交由魏林瑰醫師進行皮瓣移植。

  移植前,阿德的顏面有一有個很大的缺損,因為連口腔內側都在腫瘤切除時被一併切除,所以必須透過兩個「顯微游離皮瓣移植」,才能進行修補。魏林瑰醫師解釋:「這個手術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的皮肉移植,把一塊皮肉刻下來放到另一個地方,在顯微鏡下將肌肉、血管、神經縫補好,讓血能夠流動。」他選擇病人的擴筋膜張肌皮瓣與大腿前外側皮瓣,先將擴筋膜張肌的一塊皮肉鋪到臉上,皮膚朝內,再將之拆成三四條細細的肌肉束,縫成一圈口輪匝肌,最後,將其中一個肌肉束的頭縫到顴骨上,把擴筋膜張肌的神經與被保留的顏面神經銜接在一起,讓顏面肌肉得以收縮。

  內側皮瓣移植完畢,緊接著,魏林瑰醫師將大腿前外側皮瓣鋪在缺損處外側,費時費工地刻出嘴唇形狀,共計超過12小時,口腔腫瘤切除暨顏面重建手術宣告成功。

圖說:7月初,耳鼻喉科黃同村主任、整形外科魏林瑰醫師聯手為阿德「除瘤換顏」。(圖/台北慈濟醫院)

◎外科醫師的願望

  「去年手術完,你回家到現在都沒有見面,最近還好嗎?東西吃得怎麼樣了?」魏林瑰醫師笑著問。阿德在手術後回到嘉義老家,由大林慈濟醫院接手化療、電療與心臟追蹤。一年後,爆發的疫情趨緩,魏林瑰醫師透過吳芳茜主任、師兄姊跟阿德取得聯繫,視訊關懷。

  「一、二、三、四……八、九、十」看到病人臉部肌肉的活動狀態,魏林瑰醫師叮嚀到:「右邊嘴唇是有肌肉跟神經的,但是目前你還沒有辦法控制到很好,所以要繼續練習講話、咬東西,讓右邊肌肉更發達,未來嘴巴才會越來越好用!」

圖說:視訊時,阿德撕下小塊麵包放進嘴裡,進食給醫師看手術成效。(圖/台北慈濟醫院)


圖說:魏林瑰醫師笑著鼓勵阿德未來要繼續復健,讓嘴唇肌肉更發達。(圖/盧義泓)

  良好的手術成效對外科醫師而言是偌大的鼓勵,想起自己的願望,魏林瑰醫師欣慰地說:「做手術只能改變身體結構,但因為我在慈濟工作,才有這麼多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志工一起為病人改變人生,有這麼多資源得以運用,讓夢想成真啊!」


圖說:出院時,阿德歡喜與魏林瑰醫師(上圖左)、吳芳茜主任(下圖右二)、李佑興師兄、蔡月女師姊合影。(圖/台北慈濟醫院)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