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199

病友溫馨共聚 衛教講座「腸」保健康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二位和第三位。為了讓大腸癌患者對罹癌後的治療照護有進一步的認識,9月13日,台北慈濟醫院舉辦大腸癌病友會,由癌症中心高偉堯主任、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營養科巫虹萱營養師進行衛教講座,同時由黃曉芳心理師帶領病友舒緩身心,希望以此提升病友自我照護能力,促進病家與醫療團隊之間的情感交流。


圖說:9月13日,台北慈濟醫院舉辦大腸癌病友會,眾人歡喜合影。(圖/連志強)

  高偉堯主任致詞表示:「平時因為門診看診人數繁多,無法有充裕的時間與大家深入說明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相關進展,因此藉由此次的病友會,邀請大腸直腸外科、血液腫瘤科醫師、營養師與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治療方面的新進展以及治療期間的身心狀況該如何調適,希望大家可以把握機會踴躍提問。」語畢,今日的衛教講座隨即展開。


圖說:高偉堯主任致詞表示,希望藉由此次病友會讓大家對身心靈的治療照護有進一步的認識。(圖/連志強)

  首先由陳莊偉醫師分享大腸直腸癌在手術方面的技術發展與定期篩檢的重要性。他提到由於癌細胞會隨著淋巴擴散,因此手術時會直接切除病灶處的整段大腸,讓病人可以得到良好的預後,降低復發的可能。而隨著醫療的進步,現今治療大腸直腸癌多以微創手術來進行,微創手術又能分為腹腔鏡手術、經肛門微創手術以及達文西手術,主要視病人腫瘤大小與身體狀況來評估適合的手術方式。同時陳莊偉醫師也提醒,大腸直腸癌好發年紀為50歲以上,建議具有家族史的親友自40歲就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追蹤,50歲起定期接受公費糞便潛血檢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

 圖說:陳莊偉醫師分享大腸直腸癌在手術方面的技術發展與定期篩檢的重要性。(圖/連志強)

  專業為血液腫瘤科的高偉堯主任則是以「大腸癌的精準醫療」為題,分享標靶藥物的進展。高偉堯主任說明:「大腸直腸癌經診斷後醫師便會安排基因檢測,確認基因是否有所突變,並依據檢測結果予以適合的標靶藥物。」而針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高偉堯主任亦強調除了局部手術治療外,主要仍以全身性治療為主,而受惠於醫學的快速進步,全身治療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化學治療,在標靶藥物的協助下,整體存活率可以達到75%。

圖說:高偉堯主任則是以「大腸癌的精準醫療」為題,分享標靶藥物的進展。(圖/連志強)

  負責癌症營養的巫虹萱營養師將營養照護劃分為手術後初期、化放療時期以及穩定追蹤期進行分享。她強調,病人在手術後應以低渣飲食為原則,多食用均衡低纖維飲食,並採階段式調整;化放療時期則是要以高熱量高蛋白為目標,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足夠的營養,但務必要避免生食以免造成細菌感染;而到了穩定追蹤期,飲食上基本沒有太多禁忌,但建議多攝取蔬果,讓排便更加順暢。

圖說:巫虹萱營養師將營養照護劃分為手術後初期、化放療時期以及穩定追蹤期進行分享。(圖/連志強)

  而除了治療及飲食方面的身體照護,心理的健康也不能忽視,黃曉芳心理師告訴病友們,焦慮、哀傷與憤怒都是正常的情緒,但如何排解並照顧好自己的心情也是很重要的。黃曉芳心理師分享音樂療法,建議病友可以聆聽符合自己心情的音樂,從中得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可以隨著音樂放鬆身體,雙手慢慢畫出橫向的數字「8」,如此也能夠讓左右腦得到平衡,藉此整理腦海中理性與感性的複雜情緒。現場的病友及家屬也在黃曉芳心理師的引導下,紛紛站起來隨著音樂活動身體,並與周圍的人分享自身所感受到的變化。

 圖說:黃曉芳心理師分享音樂療法,建議病友可以聆聽符合自己心情的音樂,從中得到情感的共鳴。(圖/連志強)

  聽完今日的衛教講座後,58歲的秦女士表示:「我是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已經接受手術與六次化療,這一次特別來參加病友會是因為想與病友們多些交流,同時也學習醫師們的衛教內容,而最後心理師分享的音樂療法非常特別,回去也會讓自己練習放鬆身心,希望讓自己的身體與心靈都更健康。」陪伴媽媽來參加的馬小姐回饋:「媽媽下週正要展開化療,營養師分享的營養照護讓我受益良多,剛剛特別也拍下照片記錄。我覺得病友會的舉辦十分有意義,不僅給予病友信心,也讓照顧的家屬們能夠得到心情上的紓解。」

圖說:眾人專注聆聽講座分享(左);秦女士認真記錄重點(右)。(圖/連志強)

  現場病友們不時低頭寫下講座重點,更積極舉手提問,期待透過病友會的活動,讓病友及家屬在了解如何照顧自己身心狀態的同時,也凝聚醫病之間的情感。

(文/鄭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