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惦台北慈濟醫院 看見20年來的溫暖與成長

6月25日是上人行腳台北的日子,上午時光,趙有誠院長帶領醫護、醫技、行政主管在靜思堂展開溫馨座談,適逢醫院二十周年,邀請七組在院年資超過15年的同仁依序分享,回顧在慈濟的成長歷程與心念轉折。

圖說:6月25日,上人行腳台北,趙有誠院長與醫護團隊在靜思堂溫馨座談。(圖/范宇宏)

趙有誠院長致詞指出:「今天安排的都是台北慈院資深同仁,有些來的時候還很年輕,但經過20年的淬煉和努力有了一些小小成就。台北慈院去年升格醫學中心,都是他們付出的成果。這些同仁也培養後進,在 上人給予的舞台上發揮專長與良能,不放棄每個生命,今天將會到場跟上人報告。」

圖說:趙有誠院長提及此次分享皆為15年以上的資深同仁,他們陪伴台北慈院一同成長。(圖/范宇宏)

座談分享以「我的家在慈濟」開場,到院15年的影像醫學部胸腔放射科蕭仲凱主任藉這此次機會回顧這段日子。他提及初到台北慈院時徐榮源副院長的指導、接觸慈濟而將茹素理念帶進家庭,以及以身作則帶著孩子參與義診的點滴,孩子也因此受到影響,投入醫學領域。從專業到家庭,甚至是環保的概念,慈濟滲入蕭主任的日常生活,他感恩遇到慈濟給予足夠的空間和資源,讓他專注研究,獲得科技部的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他期許自己未來能更上層樓,繼續奉獻良能。

「濟軒是我的法號,有大悲心、大願行的涵義。」腎臟內科吳哲熊醫師和一般外科楊雅雯醫師共同分享「緣起不滅」。 2009年回到台北慈院的吳醫師,同年孩子出生,醫院年資也與孩子年齡同步成長。初期,他專注於臨床工作與病人照護,穩固基礎後在太太的鼓勵下參加慈濟的培訓,並回到慈濟大學攻讀碩士,而後參與八仙塵爆傷者救治,專注於醛固酮與高血壓研究,投入教學指導年輕後輩,榮獲了亞太高血壓醫學會年輕研究學者獎。吳醫師說:「能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是種幸福,也是有意義的快樂。」

同樣有培訓的楊醫師提到,畢業時內外婦兒四大皆空,她以「輸人不輸陣」的精神選擇了外科,並感恩投身內科的先生做了很好的「賢內助」,把家裡顧得很好!2022年她回到北慈,開了乳房外科門診,分享時她說到:「常常想問上人,當年創立醫學院是想培養出什麼樣的醫學生,我不知道我們到底做得夠不夠。但是我們會將用累積以來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精神好好付出,照顧每一個病人。」

圖說:影像醫學部胸腔放射科蕭仲凱主任分享慈濟滲入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左);腎臟內科吳哲熊和一般外科楊雅雯醫師分享如何將 上人的法落實在專業上(右)。(圖/范宇宏)

藥學部吳大圩主任分享了藥學部20年來的發展與成長歷程。他們隨著醫院成長,一次藥師節的機緣下,從單純慶祝變成走出藥局參與社會服務,舉凡淨灘、環保和感恩戶家訪都認真參與,落實手心向下的精神。而後遇到2015年的尼泊爾大地震和八仙塵爆,藥師們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藥品備貨與配送,不辭辛勞地奔走;面對COVID-19疫情,不僅負責大量疫苗與退燒藥的管理分發,還設置戶外領藥窗口,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各種付出讓他們挺過評鑑,獲得多次藥事服務獎,吳主任感性地分享,藥學部從二十多人發展到現在成熟的團隊,成員多已成家立業。他們持續用心耕耘,未來也會繼續秉持慈濟精神,為病人和社會奉獻。

影像醫學部張勝昌主任是醫院的開院先鋒之一,在長庚醫院工作十多年,生活跟工作都穩定,但在科主任的邀請下,儘管對慈濟完全陌生,依然決定嘗試轉職。在時間的磨合下,團隊凝聚,張主任憑藉前工作累積的豐碩經驗,協助單位建置和設備規劃、制定守護病人安全的準則。他認為,慈濟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因此也鼓勵同仁參與義診與慈濟活動,參與過早期連鎖磚鋪設的他說:「這個醫院處處都有我們的足跡。」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日前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證明進步與成就,最後,張主任分享成為阿公的家庭生活,讓大家看見他工作與家庭兼顧的幸福。

圖說:藥學部吳大圩主任分享團隊二十年來的成長及奉獻(左);協助單位創建的影像醫學部張勝昌主任分享工作家庭兼顧的幸福(右)。(圖/范宇宏)

資訊室黃少甫主任與人資室徐玉珍高專是一對夫妻檔,兩人在慈濟醫療體系中耕耘多年,黃主任是2000年到大林就職的,2005年則跟太太一同投入台北慈濟醫院的工作。有一回,他在花蓮營隊中不慎打破玻璃杯,令他相當惶恐,但生活組指導的勱師父教導他「活在當下、專注當下」的智慧,影響至今。黃主任分享團隊在八仙塵暴、covid-19疫情下的緊急應變,大家都在 上人的法下,前行不畏難。

徐玉珍高專則分享育兒心路歷程,有一回,孩子跟他分享愛因斯坦「每個人都是天才」的名言,讓她意識到自己不可以用單一標準衡量孩子。夫妻倆以尊重、傾聽養育兩名孩子,鼓勵發掘潛能,來醫院擔任志工,學習「手心向下」的精神。她也提到,人資團隊平均年資15年,遭遇過多次評鑑、勞基法改革、AI浪潮等社會議題,都成為促使他們持續精進的動力。並感恩精舍給予的力量、團隊的互信與支持,高專希望與先生成為彼此的神隊友,以及同事、孩子的好榜樣。

護理部陳似錦督導在2004年赴花蓮慈濟醫院代訓時,自發擔任宿舍「樓管」,熱心規劃假日活動,促進來自各地各科室同仁間的情誼。她投入台北慈院病房設施設計,承擔起新生兒中重度病房與小兒加護病房的籌備工作,成員也扶持成長,如今多人已成為專師與主管。人文志業洪崇豪製作人是似錦督導的先生,一同上台分享督導產後大出血的經歷,所幸在醫療團隊搶救及 上人法像陪伴下重生,而今孩子健康長大。因自幼耳濡目染慈濟醫療與人文,女兒未來要投入語言治療領域,結合喜愛的音樂與專業幫助病人。

最後,負責主持的夫妻檔,腎臟內科郭克林醫師與兒科蔡文心醫師分享「二十年慈濟醫路長情」。郭醫師專精腎臟領域,致力茹素研究,發表多篇論文證實茹素是抗腎病的良方。而蔡醫師從小就與慈濟結緣,在啟業那一年回到台北慈院工作,承擔志為人醫守護愛的主持工作,傳播美善故事。結識郭醫師後,兩人選在醫院拍攝婚紗照,一同陪訓,付出良能。大兒子在今年也順利考上陽明交大醫學院,加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行列。

圖說:資訊室黃少甫主任和人資室徐玉珍高專一同在醫院工作,和單位成長的同時也作彼此的神隊友,孩子的好榜樣(左上);護理部陳似錦督導和人文志業洪崇豪製作人因慈濟結緣,如今女兒已經亭亭玉立,一同到場見證(右上); 腎臟內科郭克林醫師和兒科蔡文心醫師帶著大兒子到場,將守護生命的接力棒交給下一代(下)。(圖/范宇宏)

活動尾聲,醫護技行團隊一同合唱「咱的心惦置這」,優美的手語表演,看見同仁對醫院的愛與情。表演團隊更齊聲說到:「 上人我們會愛您所愛的人,會用心守護台北慈濟醫院的家, 上人,我們非常非常愛您唷!」

圖說:醫護技行團隊一同合唱「咱的心惦置這」,帶來手語表演。(圖/范宇宏)

趙院長感恩大家的分享,提到醫院有超過兩百種專業,無法互相取代,感恩大家守好自己的專業,保障病人安全,得到評鑑委員的肯定。未來台北慈院也會繼續學習,希望在慈濟人的帶領下繼續進步,同仁在菩薩道上恆持努力,並感恩 上人對大家的勉勵與祝福。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外科柯賢智醫師聽完分享提及,菲律賓將要蓋醫院,希望未來有機會前來跟大家學習。張聖原策略長感動於台北慈院許多同仁對於 上人之於醫學的理念是打從內心去認同、去執行的,讓他覺得台灣醫界相當有希望,也認為每次聆聽分享都有許多收穫,非常感恩。

「今天的主題是家的力量,力量源自於溫暖,溫暖來自愛,愛來自於心。」人文志業王端正執行長提到,搶救生命是一種慈善,醫療過程中跟病人講解就是教育,待人處事的過程則融合人文,所以醫療融合了三者,可以說是「笑傲江湖」,希望可以繼續天下一家,傳遞愛與溫暖。林碧玉副總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她感恩大家堅守初心,守住還沒啟業時的願,台北慈濟醫院有很多重要人物,在過程中穿針引線與付出,因為大家共同的願望就是成為台灣最好的醫學中心,她祝福大家永遠堅守一念心,把心惦在台北慈濟醫院。

圖說:菲律賓柯賢智醫師希望有機會能到台北慈院學習(左上);張聖原策略長認為每次聆聽分享都有許多收穫(右上);王端正執行長提到醫療志業融合了人文、教育和慈善三種志業,傳遞愛與溫暖(左下);林碧玉副總祝福大家堅守一念心(右下)。(圖/范宇宏)

上人慈示:「大家這麼愛我,我也這麼愛大家,因為沒有你們,我就沒辦法做這麼多事!」上人提到,正因為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落實佛陀與慈濟的大愛,去照顧需要幫助的病人。不只是看病而已,更要照顧到他們的生活起居與身心需求。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正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同時也感恩院長、副院長,以及各科室的菩薩們無私付出,把心惦在這裡,讓「哪裡有祈求,哪裡就能應現」。

20250625心惦台北慈濟醫院 看見20年來的溫暖與成長

圖說:上人感恩大家把心惦在台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圖/范宇宏)

(文/廖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