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氣:648

專責病房愛無限系列(二)用心用愛 護你左右

  不同於一般病房,對專責病房的醫護人員來說,工作場域就是一個不一樣的小世界。因為病人出現問題,他們要透過對講機溝通;當穿戴上個人防護裝備,別說汗流浹背了,連視覺、聽覺、觸覺都不比平常靈活。儘管如此,醫護人員依舊想盡方法,提供給病人最好的照顧。


圖說:防疫期間,專責病房醫護人員總是想盡方法,用愛心與耐心提供病人最好的照顧。(圖/台北慈濟醫院)

◎用心克服難

  76歲的阿美阿姨除了體型肥胖,另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與同住家人先後染疫,原先只是微燒和咳嗽,症狀並不嚴重。但阿美阿姨卻在確診的三天後陸續發生無法排尿、皮膚紅疹及意識錯亂。

  「媽媽平時有滑手機看股票的習慣,那天我看她左手拿鈔票、右手在那邊點點點,想說她到底在幹嘛,一問才知道她以為自己在操作手機,這是轉重症的跡象,開始意識模糊跟幻覺……。」女兒張小姐表示,當初原本想著再觀察一天,但深夜裡的一聲巨響將她嚇醒,她發現媽媽摔倒在地、意識不清,便立刻撥打119將媽媽送醫。

  緊急處置後,阿美阿姨由張小姐陪同入住10A專責病房。張小姐分享:「到院後放心很多,醫護團隊都很親切、細心,在大家的照顧下,媽媽的症狀越來越穩定,現在可以出院了,真心感謝媽媽沒有轉重症、事情沒有往壞的方向去!」

  而整個照護過程中,讓張小姐印象最深刻的是抽血,她提及媽媽的血管較細,又因為較胖的關係,血管比較沉,過往也常遇到抽血需要多挨幾針的情形。「一開始,專責病房的護理師就發現這個問題,後來來幫媽媽抽血的,不知道是不是找來特別有經驗的護理師,總是一針就中,真的超厲害!」張小姐稱讚醫護個個親切有耐心,也讓母親免於一直被扎針,能好好休息,對家屬來說十分欣慰。

圖說:阿美阿姨血管較細,加上肥胖的關係,抽血並不容易,但最後仍在醫護照顧下康復出院,右圖為女兒張小姐,代替媽媽接受感恩禮。(圖/范宇宏、台北慈濟醫院)

  專責病房鄭愉軒護理長也分享自己練習打針的過程,因為戴著雙層手套欠缺手感,當遇到小朋友、血管較細較沉的患者又更為困難,唯一的克服方法就是──習慣。她分享,自己剛接專責的時候,即便沒進病房也會長時間戴著手套做事,下班後有時也會戴上手套摸摸毛衣的紋路,就是為了訓練手感。盡己所能準備到最完善,就是希望帶給病人最好的照顧。

圖說:鄭愉軒護理長分享接任專責病房初期,即便沒進病房也長時間戴手套做事,或在下班後摸摸毛衣紋路,藉此訓練手感。(圖/台北慈濟醫院)

◎同理你的需要

  5月底,77歲的張媽媽突然發高燒,被救護車送到醫院,PCR確診並收治入院,為了照顧失智的母親,女兒也一起住進專責病房裡。隔天晚上,女兒開始喉嚨痛,本來以為都在醫院,可以直接跟醫護人員拿藥吃,但考量張小姐被病毒傳染的可能性極高,護理人員協助她完成快篩,測試結果為陰性,於是吳秉昇醫師協助開立感冒藥,鄭愉軒護理長替她批價領藥。

  張小姐對這一切協助非常感動,哽咽地說:「慈濟真的很棒,過去媽媽常常在這裡住院,所以我們也認識很多護理師,疫情嚴重,他們工時長、要擔心染疫,還要去幫我們買東西,真的很感謝他們這麼辛苦地照顧我們啊!」

  其實,需要協助購物的不是只有張小姐,鄭愉軒護理長分享:「很多病人住院住得臨時,什麼都沒帶,所以當他們有急切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時,護理人員都很樂意先用自己的錢下去購買。隔天社工把錢給我們後,把發票拿走,再跟書記對帳,等病人出院時結清。」

  牙刷、牙膏、內衣褲……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在隔離時刻是如此重要,前線護理師用同理的心,不僅照顧疾病,也發自內心照顧病人的生活及需要。

圖說:許多病人臨時住院,無法採購生活用品,但護理人員都樂意先用自己的錢購買,待社工師將錢給他們後,再行對帳。(圖/范宇宏)

◎拉近與你的距離

  疫情忙碌時期,12A專責病房收了許多年長患者,其中不乏安養中心轉來,無人照顧的臥床老年人。而在這個病房裡有一組「男丁格爾」,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們的名字分別是仁傑跟皓偉。

  何佩柔護理長分享:「以前大家都覺得護理師是女生,可是這兩個高高壯壯的男孩子做事真的非常細心,總會注意到老年人的需求,耐著性子幫他們整理,而且做完後還會再想想可以做些什麼……。」

  不管是翻身、拍背還是一口一口地餵吃飯,兩位男丁格爾一出動,總是將老人家照顧得妥妥當當。一天早上,他們看到從安中轉來,臥病在床的老奶奶,不知道怎麼弄得,把自己弄得衣衫不整,床鋪亂七八糟。他們便在灌牛奶時順道幫奶奶整理乾淨,不但換上新衣服,也重新把被單鋪好,棉被折好,讓奶奶躺得很舒服。 


圖說:仁傑與皓偉兩位男丁格爾經常一同出動,將病房生病的老人家照顧得妥妥當當。(圖/范宇宏)

圖說:從安養中心轉來的老人家把床鋪弄得亂七八糟,但兩位男丁格爾細心整理,讓老奶奶得以舒服休養。左為整理前,右為整理後。(圖/范宇宏)

  有一回,專責病房轉來一個中風病人,因為沒有家屬,這病人什麼復健都不能做,只能躺在床上……。怕他越來越退化,仁傑便在每天進去病房時,陪他說話、復健、運動。仁傑說:「像是叫他坐起來、用手撐著身體、抬手、抬腳,或換尿布時自己抬屁股,不但他可以運動到,我也更好做事。」

  而皓偉則是顧到一個精神科的安養中心轉來的老奶奶,雖然意識清楚,但是失智加上憂鬱症的緣故,常常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或是告訴皓偉:「一直躺在這裡還不如早點死掉。」每每碰上這種情況,皓偉都會在旁邊溫暖地鼓勵她:「我們都會在這裡陪著你的……。」

  每個溫暖的一點一滴,對兩位男丁格爾來說,都是護理師的本分事,他們說:「碰到沒有家屬跟外傭照顧的病人,就頻繁進去看看他,才能及早發現狀況。而且多跟病人聊天,跟他們親近點,才可以真的解決他們的問題!」

 (文/廖唯晴、曹耘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