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READY GO】系列(四) 接住病人 從演練開始

「一名孕婦到醫院急產,新生兒狀況不佳,兒科團隊必須立刻施以新生兒復甦術,但產婦此時出現產後大出血合併心律不整。」這樣的情境在急診室並不常見,卻在台北慈濟醫院住院醫師的臨床評核中真實出現。這是一項高擬真模擬訓練的案例,目的是讓年輕醫師學會如何在多變緊張的臨床現場,迅速完成初步處置、啟動急救並協調團隊分工。

◎急診現場 先「練」再上

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劇情,有些人試著照所學完成急救程序,有些人則在現場愣住近十分鐘,不知從何著手。急產在急診雖然少見,但仍可能發生,因而更突顯模擬教學的重要性。急診部陳玉龍醫師說明,模擬教學在台灣推行超過二十年,是各大醫院相當普及的教學方法。但是他的學生時代沒有這個名詞,只有在執行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和ATLS(創傷救命術)等課程會運用情境讓學生熟習操作方式。「因為缺乏系統性的教育理論基礎,所以大多是老師丟出情境給學生,做完直接指正錯誤。」

隨著自己深入醫學教育領域,陳玉龍漸漸意識到,這樣即時糾正的方式對學生其實是種壓力源。「畢竟剛結束一個高壓演練,又被當眾點出錯誤,有時會讓人覺得很難堪。」他苦笑著說,老師可能想把自己會的全部都傳授給學生,但學生當下能不能吸收、記得,其實沒人知道,以至於如今的模擬教學,特別強調「回饋」機制的設計與引導。

「重症病人在急診須做許多檢查,過程中出現管路滑脫情況但插管困難。此外,就醫過程還出現家屬或其他醫護人員詢問病況。」「急診病人做影像檢查時IHCA (院內心跳停止),但現場只有一位年輕的新進護理師協助,且病人身分無法辨識。」模擬教學中有各式各樣諸如此類的訓練題目,在年輕一輩醫師的接受度相當高。陳玉龍提及,急重症患者的病況變化快速又複雜,既然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累積大量經驗,就希望大家熟習各種情況,在遇到時不害怕,而這也是教學的用意。

20250627【醫學READY GO】系列(四)接住病人 從演練開始 20250627【醫學READY GO】系列(四)接住病人 從演練開始

圖說:台北慈濟醫院舉辦各種擬真課程和競賽,提升臨床人員的應變處理能力。(圖/范宇宏)

不同於早期老師將自己遇到的真實案例複製下來,讓學生演練整個流程;現在模擬訓練會依據學生程度調整,著重在三至五個學習目標上。舉例來說,心跳停止的處置可能包含「高品質 CPR」、「正確給藥」、「電擊劑量」、「團隊任務分配」等重點。但如果一次把這幾項都放進一個教案裡,對於剛進來的年輕醫師難度太高。因此教師會先將目標放在熟悉高品質CPR,待能力進步了,才加上給藥與任務分配,真正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成長關鍵 主動學習

張哲培是第三年住院醫師,求學過程一路順利進入醫學系,並在台北慈濟醫院接受PGY訓練。因為喜歡班表的彈性,以及交班後可完全將病人交由其他醫師照護,擁有完整的下班生活,他選擇投入急診專科的訓練。雖然不像其他科別能直接獲得病家感謝,且近年各大醫院普遍面臨急診醫師的出走潮,他仍堅持這個選擇。他說道:「我喜歡這裡病人的多元性,各種狀況都有,處理起來很有挑戰,不會無聊。災難醫療這個領域我也很感興趣。」

從學校進入臨床是一個不小的轉變,要將書本中硬記的知識轉化成真正能在現場應用的能力,是每位醫師的課題。對張哲培來說,最受用的方式就是模擬教學。他坦言:「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值班時遇到急重症,教科書又沒辦法完整複製臨床現場。這樣的訓練讓我們有機會練習,提早發現可能的錯誤,遇到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他也注意到,因為輪班的緣故,住院醫師不一定能同時上班,所以想吸收新知就要自主學習,跟同儕互享資源,汲取學長學姊的經驗,從不同人身上見賢思齊,刻畫出自己的工作步調和專屬模式。

20250627【醫學READY GO】系列(四)接住病人 從演練開始 20250627【醫學READY GO】系列(四)接住病人 從演練開始

圖說:張哲培選擇到急診訓練,從不同學長姊的身上見賢思齊,刻劃出自己的工作步調和專屬模式。(圖/范宇宏)

◎教得好 也要放得下

回到第一線,畢竟掌握著患者的生命安危,對帶領的老師而言,何時能「放手」讓學生自行執行,就取決於對該名學生能力的信任。為此,台北慈濟醫院導入「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讓主治醫師能更有系統地評估學生的操作能力,作為信賴度能否提升的依據。

陳玉龍解釋,一般會根據住院醫師的年資與能力調整可以處理的病人等級,前兩年只能處理第三級等相對不緊急的病人,到了第三年,才能逐步接觸急重症。即使如此,大部分情況仍是由主治醫師主導,他們僅能在一旁觀察或協助小型技術、執行醫令。EPAs的導入,讓老師們能針對各項核心任務定期評估住院醫師的執行能力,判斷是需要手把手指導,或能「放手」交給後進。

20250627【醫學READY GO】系列(四)接住病人 從演練開始
圖說:急診部以EPAs評核住院醫師的執行能力,即住院醫師操作時,由主治醫師在一旁評估熟練度,左為陳玉龍醫師。(圖/范宇宏)

◎科技無法取代的能力

各種教學法的導入均是在為病人的安全把關,但無形中也激發了年輕醫師的學習動力,曾有住院醫師在新生兒情境考核中受挫,主動要求院方聘請專業師資補強;也不乏學員在遇到同樣情況後反饋:「還好上次有練習過,不然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對此,陳玉龍感慨到:「以前的學習是埋頭苦幹,為了學一個技能,要花很長的時間,但這時代多了AI利器、資源查詢,學弟妹會用聰明的方式思考怎麼學更有效率。這種情況下,老師得進一步幫學生找到強烈的動機,讓他們願意投資這個領域,付出熱情去學習。」

每個時代的醫師,都有不同的挑戰與資源。隨著教學制度轉變、科技工具翻新,陳玉龍認為,人文訓練仍是醫療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學會跟病人的良性對話與溝通,才能真正掌握不會被科技取代的醫師價值。

(文/廖唯晴)